努尔哈赤死因大揭秘(大清风云努尔哈赤)(1)

居然战败了,“战神”努尔哈赤没想到,胆小如鼠的高第没想到,明廷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人想到了,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自荐守边抵御努尔哈赤,并不认为凶多吉少,甚至会搭上性命。当知县也好,在兵部当差也好,袁崇焕还算年轻,前途可谓一片大好,但是他之所以放着好日子不过,敢于挑战努尔哈赤,敢于接守边这份苦差事,是怀着必胜的信心的。

当知县的时候,袁崇焕就热心关注边塞的局势,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摸透了辽东的地形特点,了解了努尔哈赤的战术打法,已至敢于单骑闯到关外实地勘察敌情,可谓是一个参透辽东时局和努尔哈赤作战特点的专家,御敌之术已然成竹在胸。

事实证明了袁崇焕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军心稳定,宁远防御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红夷大炮“一炮歼虏数百”,伤退努尔哈赤,实现明廷与后金对垒的第一次大捷。

努尔哈赤之所以兵败,亦存在一些必然因素。

首先是轻敌。努尔哈赤打遍明军无敌手,自认为拿下小小的宁远不在话下,没有把区区文官袁崇焕放在眼中,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

第二,军队装备陈旧。虽然几十年中,努尔哈赤的铁骑训练有素、作战勇猛,但受军械工艺水平所限,少创新,基本是刀、弓、马“一套行头打天下”,客观上装备落后于明军。反观袁崇焕则高度重视武器的先进性,他所使用的杀伤力巨大的红夷大炮属“原装进口”,全国仅有36门,他这里就占12门。在守城防御方面,袁崇焕也做了相应的创新和改进。

第三,战术老套。努尔哈赤曾说,“两支大军会战之时,吾本身,吾生之诸子,任用之五大臣,吾等要亲在前面冲杀。”亲自上阵,冲锋在前,有这样勇猛的首领,将士们自然誓死相随,攻城略地当不在话下。但是,遇到袁崇焕顽强的防守和红夷大炮的猛攻,兵力占优的八旗军却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第四,将士士气不高。辽河之战后,八旗军闲赋三四年没打仗,战斗精神有所松懈。面对孤城宁远,他们同样认为会轻而易举拿下,战场上也漫不经心,缺乏誓死一搏的精神,可等被打的七零八散回过神来,一切都晚了,伤的伤亡的亡,失去了作战能力。

虽说宁远之战在明朝和后金交战规模上算不上大战,但在影响力上却非同一般,特别是对于后金来说,可谓迎头重击,它直接导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因炮击重伤离场,并久治不愈,于1626年八月十一日与世长辞,结束了戎马倥偬的传奇生涯。

纵览努尔哈赤的一生,从25岁以13副遗甲起兵,历时36年完成统一女真大业,结束了明统时期女真地区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纷争,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同时,还创制了满文和八旗制度,建立了后金政权,取得了对明朝的系列战争胜利,基本统一了东北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当然,受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民族政策、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政治人物,他在解决民族矛盾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无论是谁,无论有什么样的惊天伟业,也都是依附于历史的人,谁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维度,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华文明即是历史文明,是历史前进的主线,中华文明中的各族人民,都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者。

总体来看,努尔哈赤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