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承办,中山大学哲学系习之堂协办的“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开展。

展览分为“抗战爆发”“迁徙办学之路”“困境中的坚守”“胜利复员”“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五个部分,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培正、培道中学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

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教育意义(回顾历史传承精神)(1)

展览现场。南方 仇敏业拍摄

展览中还呈现了华南教育抗战历史中许多重要的史实:粤港澳三地在文化教育中的守望相助;中共地下组织采取卓有成效的行动推动爱国民主、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东江纵队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从校园走上救国的前线等,华南教育历史中的爱国情怀与红色基因值得今人去铭记和传承。展览还向公众介绍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部分建设成果,希望能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研学基地、走进研学基地,亲身到众多华南院校奋斗过的地方去感受那段历史。

在展览开幕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也到场参观,“这个展览完整地从历史脉络出发去呈现华南地区的教育史,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抗战时期的坚忍和坚守,也正是有这种坚守才有后来重现的辉煌。”作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主要参与人,他表示,通过发掘历史资料、并运用到实体空间中进行展示,能够将这段历史完整呈现,供大家了解、认识与研究,成为世世代代都不会淡忘的一段历史。

展览中除了呈现大量抗战时期广东文化教育档案史料,还有一批引人注目的实物展品。近日,在韶关市乐昌坪石镇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抗战办学旧址的民居中,发现了一批教材、图册和校徽等历史遗物,这是抗战时期华南文化教育历史的珍贵实物证明。这批遗物由屋主无偿捐赠给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并将首次在本展览中展出。

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教育意义(回顾历史传承精神)(2)

朱谦之的手稿和书籍。南方 仇敏业拍摄

此外,中山大学哲学系借出了曾在粤北执教的朱谦之先生的一批手稿和书籍,其中就包括粤北时期的诗篇和著述。“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哀。诲人不倦吾滋愧,抗敌图存志不灰。封豕长蛇终殄灭,夜深犹盼捷书来”……是民族危亡时坚守教育岗位的众多先辈学人的精神写照。

战火中走过的先师留传下知识与文化,也塑造了今日华南高校的精神和气质。展会地处大学城,有许多学子借此机会走进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展厅,在“烽烟不绝读书声中”与先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陈楚月作为观众参与展览,有感而发道:“通过这次展览,我更好地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不仅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此次展览展期为2021年12月8日至2022年3月15日,观众可通过电话020-31050935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参观。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罗靖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