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四部分:文明4.0--重返家园 (续前节)

五、后记:并不复杂的反思

“森林法则”到底是绿色的,还是黑暗的?是谁造就的?

不复杂的反义词是什么(并不复杂的反思)(1)

有友人“善意”的反复提醒我:人的本性是贪婪和自私的,贪婪与自私成为推动社会螺旋发展的原动力;这个世界本身是黑暗的,你我无法逃避和自清,你以为“极简”和“透明”了,就能置身事外了吗?友人列举了世界各国在科技或经济领域无底线的明争暗斗、机关算尽遏制抹杀的案例,以及历史上众多的同类相残的黑暗事件,以证明“黑暗森林法则”的无处不在。

我与他这样分析道:“森林”原本就有它自然的颜色,即使温和的小兔子偶尔也会咬同类,即使聪明像黑猩猩也会暴揍挑战者,一颗小小的藤蔓三年后也会绞死一颗大树,这一切争斗都是由自然母亲在控制烈度,是宇宙真神在默许的推动。早期人类与生物们的这些行为都是中性的,是自然法则下适应演化的结果,并非是小兔子、黑猩猩、藤蔓“有意识”的所为,所有物种在合理的竞争烈度下及潜在的合作中,共同造就了森林持续的生机盎然。一百多万年来原始人类靠采集狩猎为生,受惠于自然的眷顾恩赐,连文字都没有的原始人类哪里知晓什么黑暗森林法则?原始族人天生知道只有适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潜规则,才能和谐相处、稳定的发展与演化。结果是,几百万年来大森林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保持着丰富多彩与生机。所以,几亿年来森林原本的颜色一直就是以绿色为主的,绿色的自然竞争法则一直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与美丑,更没有黑色和白色法则之分,物种竞争烈度一直没有超出“宇宙真神”的默许范围。

这片绿色的森林,直到人类运用智慧干预“森林法则”和擅自给物种分配资源,家园就开始出现沧海桑田的快速变化。人类的智慧“觉醒”、科技在进步,在贪婪驱使下,无法克制的放大了少数人的竞争优势,而马太效应又导致竞争优势被进一步的放大和集中,人为破坏了自然竞争中长期均衡的事态,从此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的环境逐步消失。几亿年来自然演化进程突然被人为推动加速,短短几千年间让竞争烈度提高到十倍甚至千倍,和缓的自然均衡被人为的打破。

加大竞争烈度的结果只有一个:更有利于极少数最强势的规则制定者(或物种)。

从此“森林”才开始暗淡了原有自然的绿色,进入少数人控制的、高烈度的“黑暗森林时代”!读者可对比一下现在与五十年前的地球卫星地图,看看大片绿色是何时、如何消失的,看看人类“无限制的贪婪 更高的科技”已经得到什么结果。

我们仔细想一想:在“囚徒困境”案例中是什么规则造就了选择互不信任的囚徒?在“沼泽地里的合作模型”中由什么决定了十个同路人是大家一起活,还是多数人都会死?在“饿死的囚犯”案例中是什么造成了有的犯人竟会被饿死?在“第十块宝石”案例中是什么造成了50名同班同学竟然各自为战、拒不合作?造成这四个案例较差结局的都不是当事人,不是囚徒、不是同路人、不是监狱囚犯、也不是50名同班同学,而是高人有意设计的“人为规则”,是设计规则的警察、沼泽边的监督者、监狱长、班主任。

就因为那不完全、不重复的博弈规则,造就了永远猜忌和自保的囚徒;最先走出沼泽地的最强者才能得到了超出自己所需的食物,而靠后上岸的人却处于饿死边缘,导致多次循环后多数人都会被饿死、累死;由于赋予了厨房工作人员掌握分配饭菜的最高权利,导致了多轮争抢后出现被饿死的囚犯;在宝石明显不够分的前提下,制定谁最先找到宝石就归谁的“强者为王”的分配规则,才造就了那50名同学各自为战、疲于奔命。

在这些“纯粹利己、强者为王、中心化控制”的规则下,导致游戏的最终结果是:只能让少数人获益,制定规则的人最可能获益最大,而多数人的利益受损。从长周期、重复博弈的最后结果来看,其实最终几乎无人获益。就是这样的人为法则让“森林”逐渐变得越来越黑暗,让游戏参与者们猜忌互斗。但是游戏参与者可能一生都没想明白,自己为何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同类相争、猜忌互斗中的,还天真的以为这就是自然的常态。

假如,游戏者们尝试换一个角度重新设计游戏规则,比如:

(1)警察允许三方见面,在信息完全对称、并可重复博弈的环境下,囚徒们还会傻到每次都选择打出不信任的背叛牌吗?(2)假如监督者好心的给沼泽地里10名跋涉者一根足够结实的绳子,并规定要大家共同上岸才算赢,那么还会出现一个个落后者相继饿死、溺死,而强者也自危吗?(3)监狱长果断的改进了规则,由犯人们定期投票产生厨房工作人员,每次吃饭前由工作人员把食物平均分到每个饭碗里,严格规定厨房工作人员只能在其他犯人全都挑完后,才能最后一个挑选剩下的饭碗,那么监狱里还会出现犯人饿死吗?(4)假如班主任事先规定好,最后将十块宝石的收益汇总后大家均衡分配,贡献大的可以多拿一点,要找齐全部宝石后大家才能一起收工回家,那么还会出现50名同学各自为战、互不合作吗?

在那片大家共同跋涉的“大沼泽地”里,所有人包括最强者迟早都会发现,即使手中的食物拥有再多,都不如将大家拴在一起的那根“安全绳”重要,当其他人离心离德逐个陷落后,其实没有人能最终安全、安心、安享的!而游戏进程中10名同行伙伴的最终关系、食物的分配方式、安全绳的配给这三个重要要素,与参与者几乎无关,只与游戏规则及规则制定者有关。

在群体游戏中,我们是在玩所有人赢才算赢的“毕业墙”(共同进步),还是在玩拼到最后只剩一个人赢才叫赢的“大富翁”(胜者为王),全由这个群体秉持的游戏规则来决定。所有“人为游戏”的宏观结果,其实在该游戏规则启动时就已决定了大结局,只是在微观上尚不知道每个角色的小结局而已。在大富翁“胜者为王”类别的游戏中,人人都会误以为自己“最终成功”的概率挺大,待多数人一生铩羽而归后,才如梦方醒原来毕业墙的“共同进步”模式,才是我们最安全和最安心的首选。

您看,我们的“森林”到底呈现出什么颜色结局,全由我们设计的“游戏规则”来决定!并不是先有黑暗森林法则,才促生黑暗结局的游戏规则,而是先有黑暗的规则才让绿色森林染成了黑色。

我们似乎忘了,几千年来人类巨大的科技或文化的进步,绝大多数都源自于人类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学术传承,而非你死我活的恶性杀伐(尽管故事与影片里更热衷于展示竞争与杀伐,不愿意花时间演绎和平与合作,误导了观众)。我们似乎也没注意,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等等,都是在推动着全球化合作与分工,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合作的受益者。与激烈竞争的胜者为王比起来,分工协作合作共赢才是主旋律、才是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发展的基石,而恰恰这些却被观众无意间给忽视了。甚至也被某些学者给选择性的忽视了,非得要说森林法则就是“黑暗”的。

假如文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共赢,而只是为了胜者做王,那么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呢?几千年来,原本很融洽互助的普通族人似乎上了极少数规则制定者的当,不知不觉变成了“主角们的陪练”。此时再反思一下“囚徒困境”案例中囚徒们选择相互背叛的成因,更有一番感慨:在“警察”人为设计的黑色规则下,激发了“囚徒”之间不信任与背叛的黑操作,最后只有“警察”才是游戏的最大受益者,而两名相互背叛及指责的囚徒注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较差解”。

回归极简规则、控制贪婪索求,尤其是在思想上的真正“极简”,才能让我们脱下沉重的“黑色夜行衣”,回归天然本色和自然舒适区,重新做回万年前最初的自己。其实“极简”之后的人类也许就是坐着飞机打着卫星电话、更长寿的“原始部落人”。

共同“找回失落的家园”也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本文未完待续、先连载后刊发,欢迎加关注惠存。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