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化汉字的原罪:

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有些媒体上充斥的简化汉字的“原罪”,实际概括无非是集中到如下几点:

第一,汉字的象形含义没有了。

第二:缺乏美感。

第三:缺乏表义含义了。

抛去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大部分人是处于“无知”状态,被几篇看似“很有道理”的文章带偏了。

对汉字发展史很多人是非常缺乏了解,很多人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容易带节奏。对于汉字发展史,我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普及一下。

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就会导致有很多“伪科学”横行其道,并影响和带动了一群粉丝,这固然有始作俑者的可恨之处,同样也有一些人宁可信几篇网文,却不愿意去上网查一下资料,盲从心理过于严重。

首先要搞清楚文字的最初目的:

文字的出现的最主要目的是:记录。

对于记录来说,最关键的地方是效率第一,在古代刚出现文字时,是用刻的方式来记录的,如甲骨文,或者用镌刻浮雕方式,如钟鼎文和石鼓文。甲骨文我们可以发现笔画纤细,因为它是凹刻进去,就是阴文的范围。这时笔画繁复不会影响到太大。无非就是笔画多的时候占面积比较大。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

甲骨文

但是到了钟鼎文(金文)时代,却是凸出来的,一般是钟器和鼎上进行制作,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钟鼎文理解成现在的铁翻砂工艺。先是把文字做成凹的,然后再把它紧紧的形成模具,再把熔化的青铜汁浇入模具,文字自然就呈现出来了,现代的铅字铸字的母版是正刻的黄铜模具,然后翻铸出来的字就是反得,再排版印刷出来的字就是正的。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2)

现代翻砂工艺同古代钟鼎铸造工艺类似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3)

铅字成品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4)

铜字模

中国的古代印刷长期以来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共存的,但是不管如何印刷术让汉字的笔画发生了变化和改良,宋体字就是脱胎于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时代,印工们为了解决笔画端的磨损问题,对笔画进行了改良,遂形成宋体字。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5)

中国著名的文物大盂鼎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工艺呢?因为这时候古人肯定已经发现笔画太多太复杂的字就会出现模糊情况。尤其钟鼎上的字笔画越多也会糊成一团。

这也是因为到了这个时代,文字已经有严格的规范了,大小已经保持一致,如下图所示,一图代千字,每个汉字大小都基本一致。在书写中实际也要考虑行距和文字之间的间距,也要遵循这样的规范的。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6)

钟鼎文拓片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7)

汉字严格的书写规范

这时实际钟鼎文已经对甲骨文进行了简化了,更趋向于文字大小统一。虽然汉字章法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有了,但是要论到成熟的时候还应该算是钟鼎文时代。而且简化的最主要原因除了笔画繁琐原因影响到铸鼎,还有一个原因甲骨文和钟鼎字两者相对,确实是钟鼎文更书写效率更高一些。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8)

大盂鼎文拓片

第二点:文字另一个最主要目的是可识别性和易书写性,这样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从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来看,甲骨文仅限于卜官们书写,而且钟鼎文时代则是很多上层阶层已经能书写和识别了。而到了战国春秋时代,达到了篆体时代(现代公认的是认为钟鼎文属于大篆,秦篆属于小篆),从钟鼎文的拓片可以看出,钟鼎文比甲骨文进行了简化,已经极接近秦篆的架构了。这时文字不仅限于上层贵族阶层能写能认了,很多平民阶层也会写会认,因为易书写性和识别性强了,书写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涌现也是得益于他们的鼻祖们用文字加口述方式教化了很多门徒。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9)

秦诏拓本

不过当时春秋战国有了弊端,虽然周天子是名义上的统治国,但是各个国之间的却是各自为政,尤其到了战国时代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无论是经济、文化、政策及文字,虽然史料都称为篆体,但还是有差异的,当时交流实际是很不方便的。

秦国灭六国,统一成一个国家,这时你不可能还写五花八门的文字了?这样政令传不下去,都不认识,然后不同的地域也不可能都写不同的文字去传政令,就跟现代一样,同外国人交流或者你学和写人家的语言,或者对方学和写你的语言,多不方便啊。所以秦代有感于文字的不统一,除了统一度量衡和车同轨外,还书同文,并制订了形成了更为简洁的小篆的代表秦篆,这时的大篆和小篆的区别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来了,有明显的简化,这个简化也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易书写性和易读性。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0)

四种古字体对照

在秦代还出现了隶书,奠定了中国汉字发展史上汉隶的基础。可以看下图,秦隶比秦篆更为简化,这时笔画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汉隶简化更为明显。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1)

六种字体演变对照

汉字的简化也是伴随着书写效率而进行简化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书法影响到了汉字的简化过程:

从汉代到三国时代,占据中国主流文字是小篆和隶书同时存在,但是已经有了更为简洁的行书、草书和楷书萌牙,书法更为成熟更艺术,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yáo),被称为楷书鼻祖。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2)

钟繇《宣示表》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3)

东汉的曹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品

从上面每个图来看,汉字确实是一直在简化过程,而书法名家对于简化的推进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因为南北已经形成对峙状态,北方就是魏碑,严格意义来讲,魏碑既有隶书的痕迹又有楷书的痕迹,并深刻的影响到了唐楷的发展,而南方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师法于钟繇(yáo),在其带动下,形成了晋楷,魏碑和晋楷对于后世隋唐楷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四大书法家楷书各有特色,颜真卿和柳公权更偏于魏碑的厚重刚直,而欧阳询和禇遂良更偏于晋楷的飘逸清朗流畅。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4)

张猛龙碑之一(二玄社原色法帖) 宋拓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5)

魏碑-高湛墓志明显的楷书雏形了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6)

郑文公碑,已经有了唐楷的痕迹

唐代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的迸发时代,并深深的影响到后世。这时草书以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可以看出明显的简化繁琐的笔画,他们有些笔画或者说已经是带动了简化,也影响到后世的照写。行书也同样有这样的过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经有很多字现代简化字采用和沿用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归纳出”永字八法“。从唐代以后,汉字简化基本已经没有那么显著,只是后世有越来越多的书法名家进行了草、行书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草书行书对笔画都进行了简化,但是楷书的结构和笔画却一直保持唐代楷书的结构,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7)

兰亭集序局部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8)

永字八法

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些因素,而是大势所趋和基于普及教育、扫盲为主要目的。

实际清末,已经有人对于汉字的繁琐有了一定的诟病,也有了需要简化的需求,因为清末年中国的屈辱历史,一批爱国的有志之士都在寻求改变国家落后状况的,有的偏重于军事强国,有的偏重于实业救国,有的则偏重于教育救国,教育救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这时教化更多民众,不让他们再愚昧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教育救国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主流。虽然在明代之前已经有了《对相四言》识字虽然已经有了民间识字本,但是影响面也并不大。

宋明两代实际掌握识字的普通民众非常多,这也同当时宋明两代有大量的书籍印刷出版有相当大的关系,官方也做了不少工作,也出版了一些面向民众的识字本,但是到了晚清这方面的的教育却又呈现教育上层化精英化。所以那时教育家们都会有感到繁体字的书写效率和易识性的弊端不易于普及于成年人扫盲,当然对于学童来说,本来就是从零开始也许不存在影响。

当时民国政府也是应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呼吁,制订了简化字方案,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没有公布实施,算是无疾而终。但是这已经证明简化是大势所趋。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19)

明刻《新编相对四言》

建国后有几大任务,除了恢复生产力发展经济,还有怎么解决总量六亿人口,文盲和半文盲率却有四亿之多的问题,也是非常严峻,恢复生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全民素质有提高,否则一切也是事倍功半的。

这时全民普及教育除了适学儿童外,还有大量的成年人文盲和半文盲需要扫盲,对于儿童来说差不存在但是繁体字的弊端又呈现出来了,这时就急需要重新对民国的简化字进行优化,来提高书写效率和易识别性让更多成年文盲和半文盲能识字。

所以简化字又被提到国家层面的日程,当时学者专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要拼音化,一派则是简化文字,拼音化一度占据了上风,后来最终还是简化派占了上风。实际拼音化进行扫盲比简化字来进行扫盲更为效率低下。即使不识字,大家在日常中也可以经常看到文字对不对?拼音化不会比直接学英语更简单吧?

但是简化的主要目的还是没有离开书写效率、易书性、易识别性三个主要因素。民国的第一批简化字确实有点走了歪路,就是一味的简化,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第二批简化字则是更多借鉴了古代书法家们的行书草书部首,并转嫁到简化字上。当然肯定有不足,比如1977年的那个方案也就是一味简化,完全就是不符合汉字发展规律,后来上世纪80年代,被否决掉,而且禁止再使用,就是因为一味的简化了,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现在我们用得是1964年版本,也是集中当时中国最优秀汉字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20)

汉字简化字的正体、草案、方案

现代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三种原则:

一种是对俗体笔画的「省简」,比如「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绘」等简化字是从「覌」、「俻」、「関」、「貭」、「縂」、「馿」、「鉄」、「鈡」、「継」、「覚」、「鳮」、「鵉」、「絵」等俗字进一步演变而来。换句话说,这些文字一直在古代使用的,只是在简体字方案中加以明确成为标准字。

第二种是「省变」,大多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还有见、页、贝、车、东、马、鱼、呙、当、韦、书、长、门、鸟、乌、专、尽、为、寿、会等字及其类推简化字。「糸」字是个部首字,作左偏旁时港台通行字体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俗称「绞丝旁」)。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所以这类是基于古代行书和草书写法明确的,并不是所谓“造”字,而是换成行书和草书写法,而且很多都是部首简化,那同样部首的字也要进行简化,当然会造成有些字确实有问题,但是你也得保持一致,否则同样部首有多种写法,自然也不方便了。

汉字演变过程以及字体特点(如果你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21)

古代就有的简化字写法

当然云和雲确实在古代不是一个意思,但是取舍之下自然就选择更为简单的写法。

第三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谷的谷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谷」替代了。忧郁的郁和馥郁的郁,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郁」替代了。第三种可能是被诟病最多的方案吧。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年汉字学者和专家花了近十年时间,而且对于汉字历史了解肯定比我们有些网文作者要清楚的多,他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去检索书法作品和古代碑刻文献这类,并不是随便进行简化的。而且古代有些印刷书籍及书法家有时也会用简单的同音字来代替复杂的文字,这种情况阅读古籍比较多的人自然是非常清楚的。

有一个误区是:汉字的象形字并不是最多的。

东汉的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实际总结归纳出来的象形文字只有三百多个。他对所有当时存在的汉字进行了归纳为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而对于汉字了解的人来说,实际是形声字最多。

第二个误区是:简体只对3500常用字进行了简化,并没有对所有文字简化。

简化对3500个字进行了规范,实际也不是所有3500个字都简化,有很多字还是保留了原状,对部分字进行部首简化,然后延伸简化其它字。含部首简化延伸简化的一共有223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