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我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很多所谓成功企业的管理方法论,不过是过去高毛利下的瞎折腾。

最典型的事情是: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竟然跑去向国企学习怎么经营企业。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运气没了,要靠实力了。增长缓了,要靠本事了。

我们要回归基本功,变得更硬,更扎实。

很多人问我应该怎么办?

一个最朴素,最真实,也许也是最有效的建议就是:少搞那些花的。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用结果说话。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1)

招人,换人,别犯这个错误

目标,是组织的方向。产出和结果,是组织的生命线。

但想要落实目标,拿到产出和结果,要靠人。

我知道,不少组织还要招人,还会换人。但你在招人换人时,管理者一定要亲自去看,别只交给HR,希望一劳永逸。

不存在的。

人,不是HR的工作,而是管理者的工作。

这是卫哲给我的启发。

卫哲是前阿里巴巴总裁,现在是嘉御基金创始人。

有一次和他聊天,他给我讲了个故事。

他作为总裁刚加入阿里巴巴时,要和马云确定自己的权限。

卫哲问马云,我批多少付款,需要确认?

马云让他自己决定。拿不准的,一百万找他也行,一个亿找他也可以。

非常信任。完全授权。

但是,卫哲刚刚出办公室,就碰上了当时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彭蕾告诉他,财务上完全授权,但是人事还不行。你还不能招人,而且你是不会招人的。

卫哲来阿里前,是百安居的中国区总裁,管着3万多人。那会的阿里,才三四千人,怎么就不会了?

因为你是跨行业来的。即使是来自同一个行业,也不清楚阿里的味道。得学。

先看三场老阿里人是怎么做的,看看问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标准。

不仅看,看完还要说。阿里的招人,和自己以前招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场都要回答,每场都要答对。

答对之后,自己可以试着招三个,旁边还是有老阿里人盯着。面试完,再谈,哪些角度和方法,是不对的。再改。

卫哲用十六个字总结,“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

大概一个多月后,卫哲合格,才能正式代表阿里巴巴招人。

据说还是特批,算比较快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是不能乱招的。招聘的权力,不能随便下放。只能给懂的人。

人,是一切战略的开始。也是一切结果的前提。

有些公司,上午招了个总监。下午总监就能去招人了。

不用想,最后结果肯定差。

人错了。什么都不对。

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最了解自己的公司,最清楚自己的业务。你最知道要什么样的人。

入口,要亲自管。

而这个“亲自管”的时间,也有一个参考,20%-30%的时间。

你20%-30%的时间,要关注人。没事儿的时候,思考思考,琢磨琢磨。没有坏处。

以前可能偷懒了。但以后不要。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2)

做事,干活,要面对目标

人,是要做事,干活的。

不然,怎么会有产出和结果。

但很多组织,人浮于事。你会发现,总经理在做总监的事,总监在做经理的事,经理在做员工的事,而员工,都在讨论国家大事。

为什么会这样?

没有面对目标。所以就要不停补位。

累得很。

这也是制定好了战略,但落地执行一塌糊涂。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怎么办?

前面说了,少搞那些花的。有些时候,用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行。

比如说,你听过但不一定用得好的,PDCA。Plan(计划),Do(行动),Check(检查),Act(复盘)。

就像一个轮子,一环扣着一环,不断滚动向前。

而这个轮子,有一环,特别容易断裂,需要你格外警惕,就是从P到D,从计划到行动。

很多公司会开得很热闹,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出了门之后,第二天全忘了,事情干得啥也不是。

在我自己的小公司,我和同事们说,不能这样。

因为我有一个判断,以后环境会更加不确定,会有更多恶仗。打不赢,就死了。所以,团队必须要有强大的战斗力。

战斗力,就体现在平时的日常里。要练。

怎么练?

从每个星期的工作练起。

汇报的时候,按照格式:

1,先说目标。目标是什么?完成了多少?回顾目标,目标是刻在钢板上的。

2,再说差距。多完成了?还是少完成了?清晰诚实地展现差距,不要欺骗自己。

3,再说计划。上周计划是什么?完成没有?下周计划是什么?如何完成?

而计划,有两个要求:

第一,逻辑要自洽。

要能说服自己,是真的可以完成的。不是用来糊弄的。

如果是应付的,那就不要干了。

第二,结果可衡量。

有数字,有时间。可以追溯,可以衡量。

这些动作,没有太多的解释空间。

不然,又是瞎混混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没做到怎么办?

那就退回去,重新思考。

必须要用产出和结果说话。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3)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4)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5)

考核,打分,要保持活力

我知道有的人会问,找对了人,做对了事,还需要给团队考核打分吗?

需要。

考核打分,其实不是目的。保持活力,才是目的。

江湖上流传着一个故事,2008年初,马云曾经带班子参访GE。拜码头。

他们问了很多问题,你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你们是怎么考核的?等等。

但回到杭州后,在组织部大会上,马云说对GE的参访很非常失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竟然放弃了271考核。

公司没有活力了。而我们自己,必须坚持271。这样10年后,我们有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十年后的结果怎么样呢?

2018年,通用电气股价下跌57%,市值从2000年的5940亿美元跌到870亿美元,也被剔出道琼斯指数。而阿里巴巴也把曾经的师傅甩在身后。

这个故事也说明,团队需要保持压力,压力也会带来活力。

所以说,需要考核和打分。

但这里的重点是,要如何考核?以及打分的依据是什么?

我的建议是,多维度的考核标准,以及要拉开差距。

什么意思?

多维度,至少要三个维度。

1、目标完成度。

要用结果说话。毋庸置疑。

2、如何完成的。

拿到结果,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拿到结果?

完成了销售业绩,很好。但如果每天陪客户喝酒,喝到去医院挂水,那就不好了。

如何完成,能体现一个人的做事水平,和价值观。

3、和其他人的比较。

比较,是为了公平。为了拉齐标准。

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不同结果。摆在一起,看看实际情况。

别辜负任何一个好员工。

拉齐。

然后,就可以打分了。而打分对应的奖励,要拉开差距。

10%的人,是不合格。

理论上,就没有奖金。

不合格,意味着没有交付结果。没有交付结果,不应该有奖励。否则对其他人太不公平。

70%的人,是合格和良好。

大部分的人,会拿到绝大多数和全部奖金。

这是应该的。不能小气。

20%的人,是优秀。

优秀的人,要有更多的奖励。

奖励,要超过 100%。可能是150%,300%,甚至更多。

因为优秀。

依据结果。评价结果。奖励结果。


将想法变现实让目标变结果(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6)

困难,底线,不能是借口

最后,我还特别想说,当我们做事的时候,确实会有很多困难,很多限制。

但是,困难和限制,都不能是借口。

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是面对目标,面对结果,那思维方式一定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目标→困难→资源。

这是对的。

先有目标,遇到困难,寻找资源和方法,心里是事儿,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反过来变成这样,困难→目标→资源。那就完蛋了。

把困难放在第一位。先射箭,后画靶。

“就是不能的。”

“一定没办法。说什么都没用。”

“什么资源啊,你找玉皇大帝来,也搞不定。所以这个目标,完不成。”

负能量。消极。那即使有机会完成的事情,也会变得无法完成。

有次聊天,席间有个人说我的业绩真的完不成,方法都试过了。

结果,旁边另一个朋友马上说,真的吗?所有方法都试过了?所有方法。

你一天工作了几个小时?是你自己上?还是团队一起上?那些能完成的人,你向他们请教过吗?

还是没有全力以赴,就是为了说不行?

说不行是很容易的。但说不行不能带来结果。

有困难,可以理解。但心态是想办法克服困难。

但有的人又说了,我们有很多限制,公司有底线啊。

底线,从来不是目标的对手。

我因为没有送礼,没有行贿,我很有价值观,所以我没完成目标。

这样说是很荒谬的。

这不仅暗示了别人有问题,更是为自己开脱。

底线,也不应该是借口。


最后的话

以后,环境会更加不确定。需要我们有更强的战斗力。

这就要我们必须更加面对目标,必须面对产出和结果。

在阿里有一句土话,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垃圾,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放屁。话糙理不糙。

华为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刚加入华为的新员工,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谈自己对于华为的看法和建议。

任正非看完特别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并且批复: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太眼高手低。太不接地气。

我们为苦劳鼓掌,但要为结果买单。

有一次,我看我们公司的周报,看到一位同学的心得:

每一年都很难,各有各的难法。但咱们要想想办法。

这位同学,每年都拿到很难的目标。但每年也都超额完成。

确实难。但成长也很快。飞快。

于是,我忍不住写了条留言。

一个好的目标是这样的:

1、年初觉得根本不可能,老板疯了,简直想要辞职算了。

2、然后想想工作也不好找,不行,我再想想办法。结果,被逼着想出了创造性的办法。

3、不但完成,还提前完成。拿到了超额奖励。

符合这3点,才是好的目标。这样,也才拿到了更好的结果。

祝贺这位同学的成长。也祝愿每位小伙伴,都能在奔跑中成长。

因为成长了,意味着克服了困难,交付了结果。这很难得。

用结果导向和业绩导向要求自己。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用结果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