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小编来介绍红楼梦,小编会这么说: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选择的小说。

在大部分人面前,理想和现实是两条可以无限接近却永无交点的平行线,而人这一生只能二选一。世俗的成功告诫大众:要果断选择现实,因为这是生存的唯一之道;佛家劝诫大众:人的苦恼就产生于这种必须二择一的选择,甚至二择二的过程中,要摆脱苦恼就要彻底放弃这种选择;而和之前的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具有大团圆式的结局不同的是,红楼梦的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第三种情况:“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别无选择的面对了现实,却迟迟无法忘怀内心深处的理想,西厢记、牡丹亭式的爱情固然来的刻骨铭心、千古流传,但结局要放在现实面前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那作者为何非要表现的与众不同,套用林黛玉的一句话:“我为的是我的心”,这也是作者悲剧思想的根源,红楼梦的成书不是为了什么人,也不是套用了什么模式,仅仅只是为了作者自己内心那段未了情,所以说红楼梦是在记录作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停的调整和选择的整个心路历程,虽然结果已经注定,但还是试图的做选择。

各个红楼梦版本里面的林黛玉(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1)

林黛玉可以说代表了作者最为诗意的理想,这个理想当然和宝玉是一致的,但和宝玉理解的缺少了一点现实成分。在第二十回里:“我为的是我的心”,这不仅是黛玉对于情感最为直接的执拗,也是作者对现实中无法释怀的情感仅存的执着,所以这是不允许任何人对这个执着有任何的质疑,哪怕一点点疑问都不行。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理解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清高,悲伤,甚至是刻薄,不是说林黛玉的性格就是如此,或者说作者故意要塑造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在现实面前作者在众生芸芸的世俗之情之中对自己心中的一点终极理想的一种固守,即便是在知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局的情况下,也都在所不惜。

不过同样是“我为的是我的心”,同样是理念的坚守,为何前期的时候黛玉和宝玉的矛盾多于理解,就如第二十回宝玉的问题:“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那么宝玉和黛玉的理念不一致在什么地方呢?黛玉的台词太多,小编这里只引用宝玉的一段:

1、“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

2、“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各个红楼梦版本里面的林黛玉(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2)

首先,很显然黛玉所坚守的在宝玉看来只是过于注重外在的一种表象形式,这种形式也只是一种短暂的,而宝玉更注重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是永久的,所以黛玉最终折服于宝玉,这不是折服于宝玉的态度,而是折服于宝玉的心,或者可以说折服于宝玉对理想理解的深度。

其次,黛玉需要时刻确定宝玉是否和她在一同的坚守着他们所谓的理念,而这一点宝玉是不需要确定的,因为他至始至终都未曾变过,甚至在黛玉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已是如此。当然最终黛玉是确定了,可在现实的面前又如何选择,两人又有着不同的抉择,如何不同后面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