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G”吉尔和“C姐”凯瑟琳是《CSI》系列最为经典的两个角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cs史上最经典的一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cs史上最经典的一次(锻炼一代人重口味)

cs史上最经典的一次

“老G”吉尔和“C姐”凯瑟琳是《CSI》系列最为经典的两个角色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简称CBS)宣布,《犯罪现场调查》(简称CSI)在播完第15季后完结。9月27日,CBS播出长达两小时的特别篇《不朽》,此前离开的主创“老G”吉尔、“C姐”凯瑟琳重返犯罪现场,包括剧中死去的角色也以闪回形式悉数回归,该剧正式谢幕。

《犯罪现场调查》是美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剧集,到目前为止一共拍摄了15季,337集,产生了3部衍生剧——《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犯罪现场调查:纽约》以及《网络犯罪现场调查》。

不少中国剧迷也有着深深“CSI情结”——从地方台的“译制版”,到网络“人人字幕版”,再到如今可以通过众多途径看到直播,15年间,《CSI》也见证了许多人的成长。有网友看过完结篇不免感慨:“《CSI》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也锻炼了我的重口味!”

A

一部剧, 它的出现救了一个电视台

上世纪90年代,在担任《CSI》编剧之前,Anthony Zuiker还是拉斯维加斯的有轨电车司机。一天,他在探索频道看了一期名叫《新侦探》的节目,讲啦啦队队长被杀案。这个案子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真正让我产生创作这部剧的动力,是案件中在那位乘客头部倚靠的位置,发现了长长的头发毛囊以及带有的标记细胞,里面隐藏了很多信息。”这让Zuiker觉得可以用解读“身体密码”串联,从法医角度切入,写一个关于警察的故事。

当时好莱坞金牌制作人Jerry Bruckheimer非常赞赏Zuiker的初步设想,合作试水推出了作品。不过,1999年ABC电视台了解到剧集情况后拒绝播放,他们觉得该剧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艰深。幸运的是,当时正受到美国两大广播公司NBC和ABC的双重夹击的CBS,为了阻止收视率下滑趋势,希望通过这部风格独特、口味略重的剧集挽救收视。2000年10月,该剧作为补充剧集在CBS周五档出现。播出时间安排在大热剧集《亡命天涯》之后。

“我们是最后才被放到排期表上的。”在《CSI》中饰演老G的William Petersen说:“他们在电视展示周的前一晚提前告知我,让我必须到达纽约!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我想CBS是想让这部剧抓住一些《亡命天涯》的观众。”

出人意料的是,上线后,《CSI》直线飙升的收视率让CBS走出了收视寒冬。第二年,CBS大胆将《CSI》移至周四晚间播出,向NBC的《老友记》发起冲击。很快,《CSI》开始常年占据全美收视率第一剧集的宝座,巅峰时期有2500多万观众同时收看,并成为了艾美奖、金球奖的常客。

B

一部剧, 打开15年刑侦剧流行风潮

《CSI》在美剧史上的开拓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它重新引领了美国刑侦电视系列剧风潮。有媒体人曾评价:“《CSI》使鉴证变得有魅力和性感,在观看死亡的同时,我们正在挑战死亡这一禁忌。打开电视,你就一定会遇到一大波尸体。《CSI》催化了这一过程,鼓励公众对死亡的痴迷。”

同样是法医题材,《CSI》比起同时代刑侦剧更具备开拓精神的地方在于:技术更专业,案件设置更加独特,围绕在尸体周边层层剥开迷雾,带动观众思考案件的脉络以及其中的人性密码。《CSI》也提高了观众对于血腥场景的接受度,许多人锻炼出了一边看凶案现场画面,一边舔冰淇淋的本事,逐渐地在对“死亡”的诠释中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并找到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此后CBS的《铁证悬案》、《失踪现场》一再刷新观众下限,都得益于《CSI》开了这个头。

经过多年积累,《CSI》里面虚构的很多高科技手法在现实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就当时而言,《CSI》在专业技术方面下的工夫无疑是最多的。指纹数据库、从带血棉签中五分钟内验出DNA等等这些酷炫桥段虽然源于想象,但却自然而逼真。许多专业术语的运用也是如此,“20”表示位置,“445”表示有炸弹等等,这些术语的大规模运用都是此前美剧鲜有出现的。

一些经典场景同样让追了《CSI》15年的剧迷难以忘记。综合各大媒体反馈信息,让剧迷印象最深刻的案例当属横跨五季的“微缩模型杀手案”,这也是老G在演期间的经典作品。“模型杀手”每次杀人后会在现场摆放微缩模型,模型里的家具陈设、尸体位置都与凶案现场一致,后来他竟猖狂到先寄模型给负责此案侦破的老G,然后再去行凶,并把现场布置得和模型一样。最终凶手被擒,犯罪源头居然追溯到了第一季,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宏大视野。

此后,许多犯罪型美剧都学会了这招,例如《识骨寻踪》里的“食人魔案”、《超感警探》里的“红约翰案”,甚至还有一案串起整部剧的,例如由“食人魔连环杀人案”贯穿始终的《汉尼拔》。

演了9季的“老G” William Petersen和演了12季的“C姐”Marg Helgenberger塑造了美国电视史上犯罪现场调查员的经典形象,观众们对这两个角色最有感情。身为《CSI》的铁杆粉,网友“诸葛福媛”说:“我们在几千分钟的剧情里感受着犯罪学家的真实人生:老G和Sara的爱情,老G和Lady Heather的纠葛,C姐和老G的相互欣赏,C姐和小黑的暧昧,小黑和Nick的友情,还有小G、Nick、小黑和老G的师生情……还有这个大家庭满满的爱。”

C

一部剧, 至今仍有衍生剧不断出现

《CSI》在2002年推出了衍生剧《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播出了10季。2004年推出衍生剧《犯罪现场调查:纽约》一播就是9年。2014年,刚刚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Patricia Arquette主演了《CSI》的第三部衍生剧——《网络犯罪现场调查》。

《CSI》并非第一个玩衍生剧,但却是第一个把衍生剧玩得这么大的。在当年《CSI》、《迈阿密》、《纽约》同时播出期间,几部剧经常拍摄交叉集,角色在本剧之外来回穿梭,经常上演跨剧集破案的戏码,这种交叉拍摄的方式也为美剧拍摄提供了新的玩法。

曾经有记者问过编剧Anthony Zuiker怎么会想到把这部剧做成一个系列剧?他表示这是老板Leslie Moonves的意思:“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炒掉还是继续聘用。结果他说再选一个城市吧,Jerry Bruckheimer提议选迈阿密,第二天我就坐上了前往迈阿密的飞机。后来我的电话又响了,他说再选个城市吧,然后就有了‘纽约’系列。再后来Jerry又打电话说想搞一些FBI的东西,于是我就提出了网络,然后大家都同意了,就有了《网络犯罪现场调查》。”

当然,现在仅存一部《网络犯罪现场调查》。这部剧讲述了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Avery Ryan奉命组建网络犯罪处CCD侦破涉及网络的重大案件,关注那些“在犯罪分子的大脑中形成概念、在网络上实施、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据悉,聚焦高科技网络犯罪的《网络犯罪现场调查》第二季将接档《CSI》播出,新时代的犯罪问题能否唤起观众共鸣?能否复制《CSI》的成功?剧迷们拭目以待。

剧迷反响

@玩乐美国:很多人会说《Friends》(《老友记》)陪着自己走过了青春,而属于我的Friends就是《CSI》,从开始看译制版到后来的字幕版,再到来了美国之后的电视台直播版,《CSI》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也锻炼了我的重口味,再见了《CSI》,再见我的青春。

@书途田归:2002年中关村买国语配音第一二季的碟,有入坑比我早的么?

@堂本家的巨蟹座:《CSI》陪伴了我整整15年,这是我唯一一部中间换人都没有放弃的剧。

@抹茶LOVE摩卡:追了15年的剧,陪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最爱的美剧没有之一!虽然大Boss离开后没有原来那么好看,但是我还是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真爱粉真心不舍啊!

@niles613:2004年我才和它见了第一次面,然后就陪着我走过了整个青春!不舍也只能再见!这两小时的大结局算是留了个念想!

@无重力男孩:我看着这部剧长大,他们演着这部剧变老。再见《CSI》,刑侦剧永远的传奇。

@辛迪:拜拜那些在宿舍吃泡面看《CSI》的日子。

龚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