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在长沙和平解放后,毛主席收到了来自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信件,信里提到杨老太太身体一直非常好,对他和毛岸英兄弟都非常想念。毛主席看过信件后非常高兴,这位老人是毛主席最挂念的长辈之一。

杨老太太是毛主席已故妻子杨开慧的母亲,由于父母早亡,毛主席一直把杨老太太当做最亲的长辈看待,杨老太太一直活到92岁高龄,期间毛主席对她百般照顾,托人看望还送钱送物。

杨老太太本名叫向振熙,要想认识了解她,首先还要从她的女儿杨开慧说起。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1)

正题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自幼相识,定情革命

杨开慧可以说是和毛主席自小就相识。

1913年,杨开慧的父亲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杨开慧因为停学,在家跟父亲求学。这时毛主席也经常带着好友来求教,一来二次,在学习之余,杨开慧也和毛主席渐渐熟悉起来。

1918年,因为杨父工作的原因,他们举家迁往北京,也就是这年的9月毛主席也因为组织的任务到北京勤工俭学,本来就是旧识,又在异乡相遇,有了更多的接触之后,两人开始相爱。

两年后杨父病逝,杨开慧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也是这年的8月,毛主席在长沙开办了文化书社,但经费欠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开慧回家拿出一部分父亲去世的奠仪金支持毛主席的文化书社,不仅如此,她自己也加入了书社的工作。

杨开慧成为湖南第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她和毛主席的爱情也走向了新的起点。两人在长沙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杨开慧更是摆脱世俗偏见,没有要嫁妆,没有坐花轿,更没有媒妁之言,以这种方式来摆脱传统礼节束缚,展现他与毛主席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新青年形象。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2)

1921年,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得力的助手,开始负责党委机要工作和交通联络。那时他们住在长沙市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因为工作的需要杨开慧经常要在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和文化书社之间来回奔波,她在收集情报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这工人的动态,接待来自个各地的工人代表和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思想。

这些都是工作上的事,在生活上除了照料毛主席的起居之前,还要关注在家独居的母亲。因为个人精力实在顾不了那么多的事情,她就将母亲向振熙接来同住,一来方便照应,二来母亲在这边也可以分担一些家务,减轻杨开慧的负担。

从1923年到1927年四年间,杨开慧一直跟随毛主席辗转各地开展工作。从上海、韶山到广东等地,她在毛主席身边帮忙整理资料,撰写文稿,联络要员。毛主席对农民运行进行考察时,她把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总结,在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毛主席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章,里面也有着杨开慧的心血。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3)

之后因为大革命失败,杨开慧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着孩子转战地下。因为危机形势的继续蔓延,她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领导了平江、长沙等地下武装斗争,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奋斗就是三年。

在1930年10月24日凌晨,天还未亮,杨开慧趁着夜色打算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时,却被军阀的密探盯上了,当天晚上来了80多人把杨开慧的家团团包围。随着杨开慧被捕的还有她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一开始她被关进了国民党的“清乡司令部”,但因为身份特殊,国民党要员觉得不安全,怕被劫狱,又把杨开慧转移到了戒备更森严的长沙陆军监狱。

在长沙的警备司令部中,杨开慧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但她已经不屈不挠,还凛然道:要杀杀,要打打,但要想从她的嘴里套出情报,那是痴心妄想!不可能的!国民党得不到想要的情报,又拿她没办法,只能另辟新径让她公开宣布和毛主席解除夫妻关系,以此来打击共产党的士气,杨开慧也是抵死不从,还说出除非海枯石烂,是不会和毛主席解除关系的。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4)

由于杨开慧的誓死不从,在这一年的11月14日,被国民党在浏阳门外识字岭杀害,当时她只有29岁。

照顾毛岸英兄弟,亲自护送转移

在杨开慧牺牲后,留下的三个年幼的儿子无人照顾,于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就担任起照顾三个孩子的重任。她把对女儿的悲伤和爱都转移到三个孩子身上,对他们照顾有加。但杨开慧的死亡对她的打击太很大了,她总觉得有人想要迫害这三个孩子,一刻都不敢让他们离开自己身边。

在杨开慧被杀害一个多月后,与她失联多年的毛主席也得到了妻子遇害的消息,因为妻子是身份暴露被杀害,那么现在这三个孩子的处境也是非常危险的。毛主席因为身兼重任,无法抚养照顾孩子,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孩子,他计划将孩子接到上海后,由弟弟毛泽民夫妇安顿抚养。

在联络上向振熙之后,毛主席也告知了她关于三个孩子的安排,老人家听到后非常不舍,这三个孩子一直都是她看着长大的,现在就要分别了,而且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她一方面心中放不下对三个孩子的不舍,另一方面也知道听从毛主席的安排对他们都有好处。她自己年事已高,照顾三个孩子也渐渐地力不从心,无法做到全方位的保障安全,也是该将这三个孩子送到更好的地方。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5)

其实在杨开慧被害之后,反动派就一直派人盯着她的孩子,这三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视范围内。要想从他们的眼皮子地下将三个孩子送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60岁的向振熙不放心,决定亲自出马配合组织的工作。

向振熙和三个孩子伪装成走亲戚的样子,他们先前往南京与向振熙的儿媳妇汇合,然后再坐火车到武汉,之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就这样经过多方辗转,避开反动派的追查,平安的将孩子送到了党组织的秘密接收点。将三个孩子都平安的送到上海,和联络人交接后,向振熙才放下心来,返回湖南老家。

在送走三个外孙之后,向振熙开始和儿子杨开智一家人一起生活。她时常挂念外孙,也没有半点关于他们的消息传回来,向振熙多次想派儿子出去打听消息,又怕给孩子们带来危险,一直备受煎熬。

再后来,因为战乱和杨开慧的特殊身份,向振熙和儿子一家也开始被“重点关注”,他们不得不离家不断辗转,四处避难。而毛主席也是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工作,就这样杨老太太一家和毛主席彻底失去联系。

离开杨老太太后,三个孩子的生活如何呢?

多次转移寄养,最终被秘密送往苏联

离开杨老太太后,三个孩子因为身份特殊,经过上海地下党的安排,并没有和毛泽民夫妇生活在一起,而是住进了大同幼稚园

大同幼稚园是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园,里面收容了许多烈士的遗孤和在全国各地奔波的革命者的孩子。这所幼儿园是由当时的上海地下党工作者周恩来指派,革命互济会出资,在1930年3月开办的,园长是当时的地下党工作人员董健吾牧师,对于毛氏兄弟来说,是一个安全又可靠的去处。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6)

但在园内生活不久后,小儿子毛岸龙因病夭折,在1932年,4、5月份,因为政治原因,大同幼稚园被迫停办,院内的孩子也陆续遣散。因为毛主席的特殊身份,当时又被国民党通缉,因此三个孩子在入院是绝对机密,对外一致称是烈士遗孤。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在遣散幼稚园孩子时,毛岸英兄弟俩被园长董健吾收养。

董健吾因为家中已经有两三个孩子,经过组织再三讨论,决定将毛岸英兄弟俩放在董健吾外室家中,由组织出钱供应生活费。

毛岸英兄弟俩也都非常聪明,凡是人问起自己父母是谁,一律都说不知道,因此在董家的这段时间,董家上下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只是以为是革命烈士遗孤。后来因为照顾他们的女主人怀孕,有了自己的孩子,照顾不过来,毛家兄弟生活条件也开始差下来,最后被迫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董健吾知道毛岸英兄弟出走后,当即便报告给自己的上级领导“特科”,当时只有极少数参与过毛氏兄弟安顿的人知道他们的身份,这个“特科”就是其中之一。在得知消息后地下党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秘密寻找。因为从事地下工作的原因,这些寻找的人员都是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在避免被抓捕的情况下,开始高强度的人员搜索工作。在“特科”找到毛岸英兄弟后,曾一度想要把他们再次送回董家寄养,但兄弟两人都是坚决不同意。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7)

后来因为上海情报组领导人员换成了冯雪峰,冯雪峰把兄弟二人悄悄地送往国民党爱国将领李杜将军家中,李将军又秘密把他们送往了苏联,就此兄弟二人才算是彻底安全。到了苏联更没有机会和杨老太太联系了,直到1949年才从毛主席的口中得知兄弟二人的情况。

悉心照料杨老太太,为其养老送终

1949年,杨老太太一家所在的湖南长沙被解放以后,儿子杨开智才得到毛主席的消息,他听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领导已经入驻北京开展工作,为了完成母亲向振熙想要得知外孙消息的心愿,他立刻给北京的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到母亲还健在,一直非常的想念外孙。

毛主席在收到信后也非常开心,从前和杨老太太一起生活的往事也渐渐浮现在脑海中。从前在杨老师家学习的时候,师母向振熙对他也是照顾有加,后来和杨开慧在一起后,也是对他和孩子多方照顾。想到此处,心中也是十分温暖,就立刻给杨开智回了一封电报。

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告诉了老人家,毛岸英和毛岸青的近况,毛岸英可能会回湖南工作,毛岸青现在还在学习,还说了这两个孩子都很挂念杨老太太,他们在毛主席身边都很好。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8)

在这件事之后,1949年的9月份,毛主席在得知中央委员王稼祥的夫人要回湖南长沙老家后,专门委托王的夫人给杨老太太送去了一件皮衣。天冷了,希望老人家能够用这件皮衣抵御寒冷。并且还让王的夫人带过去了一封亲笔信,问杨老太太好,也给开智夫妇带去了两件皮袄。

杨老太太收到礼物后非常的开心,当时已经79岁的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里清楚,她知道自己的女婿是要担大任的人,在家中也时常告诫晚辈不要仗着和毛主席的这段亲缘关系就到处惹是生非。在她多次强调下,家里也都像寻常人家一样过活,非常明事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毛主席对杨老太太一直尊敬有加,据说在上一辈的亲人中,毛主席最关心的可能就杨老太太这一个老人了。

在恢复了与杨老太太的联系之后,毛主席就时常记挂着他。1950年,毛主席把远在基地学习的毛岸英叫回家中,给了他一项特殊的任务让他完成。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9)

平时训练非常严格的毛岸英也纳闷,父亲对他一项非常严厉,这次突然叫回家中来,究竟是什么任务,这么紧要!带着不解和疑惑,毛岸英从父亲的口中得知,是让他代表母亲杨开慧给外祖母过80岁的大寿。

在回湖南老家之前,毛主席还特意嘱咐毛岸英,要多带点东西,多陪陪杨老太太。另外还交代了他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外祖母过寿,还要代表父亲毛主席给母亲杨开慧扫扫墓,顺道去韶山老家看看,跟老家的亲戚多走动走动,问候问候。嘱咐完这些,毛主席还特地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补品,并一些贺礼、专门给杨老太太做的衣服,都一起让毛岸英带回去。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准备了亲笔信一封向杨老太太祝寿。以此可见,毛主席一直把杨老太太放在心中,在老人家80大寿之际,自己不能亲身前往,为表诚意,就让儿子代替自己带上上好的礼物给老人家过寿。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10)

毛岸英到达长沙之后,第一时间就去看望外祖母,杨老太太向振熙也是在阔别了19年之后,终于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外孙。看到已经满头白发的向振熙,毛岸英一把把她抱住,杨老太太也是激动地流泪,嘴上还不住地呼喊着:“乖孙儿”。当天毛岸英就住在了外祖母家,和外祖母互话家常,相谈甚欢。

应毛岸英的要求,向振熙向他讲起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相识相知到相恋一起革命的故事。毛岸英也向向振熙讲起了他们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毛岸英还给向振熙念了毛主席给她写的祝寿信,向振熙听后说,毛主席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但他心中也有一片赤子之心。

1951年,在杨老太太生日的时候,毛主席派了二儿子毛岸青去看望老人家,当时大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牺牲,杨老太太年事已高,毛主席怕她承受不住这个噩耗,就没让毛岸青告诉老人家。

之后一段时间,开始实行了薪金制毛主席每个月都会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寄给杨老太太,还定时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忘记给老太太寄钱。这一寄就是许多年,直到杨老太太去世。不仅如此,杨老太太每次过生日,他也没有忘记,总会托人送钱送物,有时候也派遣儿子代自己前去祝寿。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11)

1960年,在杨老太太90大寿的时候,毛岸青因为旧疾复发不能经受路途的颠簸,因此无法给杨老太太过寿。毛主席听说杨开慧的妹妹杨开英要去给老人家过寿,就找到她,托她给杨老太太捎过去一封祝寿信的同时又给了200元现金,让给杨老太太买点生日礼物,或者直接把现金给老太太。

收到礼物后,杨老太太非常欣慰,毛主席在百忙之中还能想到给她过生日,真的是非常孝顺。

在1962年的时候,毛岸青结婚,毛主席特别嘱咐毛岸青要带着他的妻子邵华回湖南给外婆看一看。在这之后,毛主席也是多次提醒儿子要经常带着儿媳去看老人家,只是可惜,这年她已经是九十二岁高龄,也是在这一年的11月,杨老太太向振熙含笑离世。毛主席在得到消息后,立刻给杨开智写了一封信。

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杨开慧母亲照料岸英兄弟)(12)

在信中,毛主席深切地表示杨老太太离世的哀痛,并寄上500元钱,还嘱咐杨开智,可以把杨老太太和杨开慧葬在一起,两家也本就是一家人,不用分彼此。

对毛主席来说,他对杨老太太的情谊不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片赤诚孝心,也寄托了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对老师杨昌济的尊敬。作为一代伟人,他悉心照料杨太太直至离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