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的人品如何(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个人)(1)

{诗解}这首诗是孟浩然早年写的,反映隐居生活。“万山”=襄阳附近的一座山。

1. 我登上万山向北望,看到对面的山峦隐约在云雾之中,这样的景致使我们这些隐居的人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欣喜愉悦之情。

2. 我看到山这么美,就想爬上去;当我爬山的时候,高高的秋空上有飞翔的鸿雁,而我那种高远开阔的心怀,就仿佛与鸿雁一齐在天上飞翔。

3. 暮色降临了,我被那种黑暗、孤独的氛围所侵袭,心中不免哀愁,而我的感发是秋天引起的。

4. 有时我看见在村外劳动的人归来了,他们走累了,便坐在沙滩的渡头那里休息。

5. 天边的树本来很高,可因为距离我太远了,看上去如同荠菜一样矮小;而江边的一片圆圆的河洲,就像天上的圆圆的月亮。

6. 你什么时候才能带着酒来,到了重阳佳节,我们就可以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了。

{简评}一般以为,孟浩然是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这不完全正确→因为:孟浩然早年的隐,是他真的能够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的,所以他的隐居是真心的。

{何以见得他能够自得其乐?}

一、早年诗,悠闲情趣→早年所写的诗,例如这首诗,真的反映了他的悠闲情趣。

二、故乡襄阳地理环境好,适合于隐居。

三、李白和王士源的旁证。

李白和王士源都很欣赏孟浩然。李白专门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赞美他的“高山仰止”的美好品德,王士源则搜集孟浩然散佚的诗篇并编成诗集。所以,孟浩然早年的隐逸不是故作高姿态,是他果然有风流浪漫、任性适意的一面。他这种喜爱自然放旷的性格,适合隐居生活。

孟浩然的人品如何(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个人)(2)

{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士源是与孟浩然同时而较年轻的诗人。他也是湖北人,非常仰慕孟浩然的才华。孟浩然死后,他觉得孟浩然既然没有正式做过官,历史上不一定会有他的传记,而这么风流文采的一个人,从历史上默默无闻地消失了,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他就搜集孟浩然散佚的诗篇,编成一本诗集,这样才使孟浩然的诗得以流传下来。这本集子的序中,王士源介绍了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一、内在外在→王士源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不管是内在的骨还是外在的貌,他都给人一种潇洒自然,不落尘俗的印象。

二、为人处事→王士源接着说他“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虚伪,不作外表装饰,一举一动都以真诚与人面对,所以在世俗人看起来好像太放诞了。

三、文章→王士源还接着说他“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他写文章不是为了求做官,也不去写时髦的追随风尚的文章,而是等到自己内心真的有了感发才写,所以他不是写得很多很快的那类诗人。

四、交友→王士源最后说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他交友不是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他无论到哪里去,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找机会赚钱,他的交友都是任凭自己天性的自然——我喜欢谁就是谁,我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游来游去,越来越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