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州晚报

台海网2月12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前不久,为春节特意推出的“五福”角梳礼盒成为爆款,福州宝锐牛角梳主理人刘铁光再次掀起一股福州角梳热潮,许多海外华侨都留言订购。

2020年,福州宝锐牛角梳成功申请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采访了刘铁光与其“大师傅”王能俊。

王能俊刘铁光一把角梳(王能俊刘铁光一把角梳)(1)

王能俊与刘铁光(左)在介绍牛角梳。

制出首台角梳锯齿机

茶亭街曾有“十户人家半制梳”的盛况。今年98岁高龄的王能俊,从少年起便跟父亲——茶亭街角梳匠王高春学习牛角梳制作技艺。

1951年,王能俊加入福州角梳生产合作社(福州角梳厂前身)。到2001年角梳厂解散,50年间,他为推广、创新牛角梳制作付出许多努力。

20世纪60年代,王能俊为牛角梳技艺创新迈出重要一步。“我那时在厂里管供销,一次去南昌出差,发现南昌木梳厂的工人在做梳齿时,都是先将三把木梳夹紧,然后迎面插到切齿机中。”王能俊说,这个发现给了他很大启发——制木梳可用机器,牛角梳是不是也可以?

此后,王能俊请了假,一头钻进锯齿机器的研究中。他同木梳厂的工人共同设计图纸、改进机器。数月后,他携带中国首台角梳锯齿机回到福州,打开了牛角梳机械化生产的新天地。

接续传承 百年技艺

“手工是独特的标志,但改进工艺更适合牛角梳长久发展。”王能俊认为,适当的机器制作,不会破坏老手艺,反而是一种利于发展的新方法。 接续传承百年技艺 “我年轻时,工作之余会下乡采风,会遇到 一些也想开牛角梳作坊的人。”王能俊回忆道, 那个年代,牛角梳行业一度十分繁荣,不少人颇有兴趣。对此,王能俊并不吝惜手艺,走到哪教到哪。

在角梳厂时,王能俊带了许多学徒,其中传承衣钵的是刘永信。

2002年,21岁的刘铁光被牛角梳技艺吸引,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已退休的刘永信,刘铁光正式拜师学艺。刘永信还请师傅王能俊一起指点刘铁光。刘铁光称王能俊为“大师傅”。

刘永信去世后,刘铁光在王能俊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几年过去,当初的毛头小伙变成老练的手工匠人,在多地开设门店,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两位师傅一 直教导我,做牛角梳一 定要保证质量。”刘铁光说 ,要让牛角梳制作 “活”下去,品质是根本动力。

“牛角的选材、打磨、定型都要下大功夫, 这样做出来的牛角梳才坚韧柔润,入发顺,不扎人。”王能俊说罢,掏出 一把已使用 40 多年的牛角梳,质感平滑细腻, 梳身依然完整坚韧。“我们家的牛角梳子,正常用个十年不成问题,摔坏了也给修,我们一向靠质量和诚信吸引顾客。”

如今,刘铁光还不时和王能俊一起探讨牛角梳制作创意与工艺, 并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出发,结合牛角梳的养生功能,研发一系列美观精致、实用的牛角梳产品。

(来源:福州晚报 记者 蓝秀楠/文 叶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