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是几级县城(四川省德昌县情简介)(1)

攀西后花园 宜居凤凰城——

德昌县情简介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介于东经101°54'—102°29',北纬27°05'—27°36'之间,幅员面积2284平方公里。地处安宁河谷地带,横断山区康藏高原东缘,地形复杂多样,以中山地貌为主。螺髻山和牦牛山东西对峙,老幼山居中南。安宁河北入南出贯穿全境,沿途有茨达河、老碾河等注入。南与会理、米易县毗连,西至雅砻江和盐源县相望,北接西昌市,东以螺髻山山脊与普格县分界,东南隅与宁南县接壤。

德昌古为邛都县地,唐咸通年间属建昌府,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民国三十四年(1945)建县,1950年3月26日解放。全县幅员面积2284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37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有汉、彝、傈僳等23个民族,2014年末总人口21.5万人,是全国科普示范县、绿化模范县、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四川省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正在创建省级生态县。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比2013年增长(下同)5.2%。民营经济增加值38.5亿元,增长6.5%。公共财政总收入64695万元,增长3.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434万元,增长0.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亿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增长1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300元,增长11.7%。

德昌区位突出,交通便捷。德昌地处西昌和攀枝花中心,是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的重要节点;是省委、省政府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的核心地带;是凉山州实施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同时,成昆铁路、京昆高速公路和108国道纵贯全境。正在建设的成昆高速铁路客运双线将在德昌建站,形成了极为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德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德昌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年均降水1049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2147小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烤烟、蚕桑、蔬菜、林果、畜牧、劳务输出、花卉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过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已探明氧化物储量72万吨;拥有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约4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建成投产18万千瓦,在建的15万千瓦,拟筹建的7万千瓦;德昌安宁河峡谷风电场规划装机20.15万千瓦,一期(全省首个)风力发电场于2010年11月开工, 2011年5月建成发电,二期阿月风电场、三期李家坝风电场于2013年9月5日全部建成发电,四期德州风电场、五期黄家坝风电场已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6月投产发电。德昌山地风电场规划装机40万千瓦,其中铁炉、腊巴山、茨达三个风电场已纳入凉山州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

德昌产业聚集,发展迅速。德昌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3户,其中钒钛钢铁企业12户、涉农龙头企业9户、发电(供电)企业5户、稀土及矿山企业4户、新材料企业3户。有28户集中在工业园区,企业集中度达85%。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68亿元,利润7.77亿元,分别增长26%和34%。 2014年全县种植烤烟11万亩,烟农收入3.32亿元,2015年种植10.07万亩,烟农预计收入3.7亿元。2014年种植蔬菜10.7万亩,收入3.95亿元。2004年全县种植板栗、核桃等水果5万公顷,产量超过2.5万吨,产值近4亿元。

德昌山川秀丽,旅游胜地。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有全国重点文物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石墓30余处,还有全州唯一的傈僳族文化。已完成《螺髻山旅游总体规划》、《螺髻山西片区景区建设性规划》和景区公路建设,形成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2014年全县新增国家2A级景区2个、五星级乡村酒店1个,旅游总人数158万人次,增长47%;旅游收入5.8亿元,增长52.6%。

2015年5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