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C·艾斯利在其《永无尽头的旅程》中说,“如果在这个星球上存在魔法的话,它就藏在水下。”

在海洋这个魔幻世界里,各种生物都身怀绝技。比如变性,搁很多生物那,秒变男女,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今天我就来盘一盘我赶海见到的“双性物种”。

蓝斑背肛海兔

顾名思义,身上布满蓝色斑点,肛门长在背上的海兔。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1)

蓝斑背肛海兔,身上布满蓝色斑点,肛门长在背上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2)

一张一合的肛门

海兔同我们见到的螺啊、双壳类的动物,都是软体动物,即贝类,只不过它的贝壳完全退化了。

它们摸上去滑滑粘粘的,这是由其体表腺细胞分泌而成。这种粘液无毒,一可保持身体湿润,防止水分蒸发,二来也可减缓海浪冲刷。

遇到敌害时,它们也会像乌贼一样喷出墨汁,只不过是紫色的。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3)

身上还残留紫色分泌物

它们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尾场景据说很隆重,我没亲眼见过,不过刘毅博士的《HI!赶海去》一书中,对此有所描述。它们通常会多只聚集在一起,排成一列火车。最靠前的“火车头”是雌性角色,第二只会趴在第一只背上,扮演雄性角色。第三只趴到第二只背上时,第二只又变成了雌性,第三只是雄性。以此类推。

这瞬间变性,可攻可受的特异功能,实在是大写的“服”。

海兔的卵囊像方便面一样,古人海错书中,都叫做“海粉”。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4)

海粉

朱家麟老师的《厦门吃海记》第一册中,有记:“海粉,乃是如今厦门都鲜有人知的著名特产”,“品视燕窝为次”,“古人用于‘点羹汤’,也就是做汤菜的调料。”

瘤背石磺

石磺跟海兔有点像,也是贝壳退化的贝类。

我在厦门的潮间带,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行动缓慢的瘤背石磺在礁石或者泥滩上,慢慢散步,还边爬边拉屎。它们的体色看上去跟礁石、泥巴的颜色很像。靠着这种保护色,掩人耳目。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5)

瘤背石磺,边爬边拉屎

聂璜曾在《海错图》中这样描述石磺:“背微突,体圆长而绿色,黑点略如荷钱,前有两须,口在其下。”两须指的就是它头部的触角,具有发达的触觉,受到惊扰时,能迅速缩回外套膜内。

触角顶端有一个极小的黑点,那是它的柄眼。柄眼视觉十分发达, 对物体反应灵敏。背部疙疙瘩瘩的都是它的眼睛。背部中央有一 发达的黑色背眼,平静时突出体表,在光线剧烈变化时能较迅速地收缩。周围包围数个瘤眼也可感受光线变化。

瘤背石磺也是雌雄同体,雄性先熟。

它们的求偶方式,颇有“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浪漫。太浪漫了,就花心“三角恋”了。

据研究,它们通常是是2个或3个个体进行追逐。有时候是一前一后追逐,互相形成八卦状;有时候会出现3个个体互相追逐。追逐便是它们入“洞房”的前奏。通常,这个过程中,小个体更趋向扮演雄性角色,大个体多扮演雌性角色。

瘤背石磺为杂食性动物,其大量取食底栖藻类主要为硅藻。而底栖硅藻又大量消耗营养盐,因而瘤背石磺的摄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营养盐的入海通量,延缓或避免了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

我的老家,闽东沿海,管石磺叫“土癞”,是餐桌上一道价格不低、味道鲜美的海鲜菜品。而闽南沿海一带,鲜见食之。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6)

石磺炒芹菜

藤壶

去海边,我们在石头、红树林枝干、还有一些贝壳身上、甚至漂浮的木头竹竿上,都能看到密密麻麻带着硬壳、野蛮生长的污损生物藤壶。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7)

上:白脊管藤壶。下左:鳞笠藤壶。下右:白条地藤壶。

它跟螃蟹、虾一样都属于节肢动物。属于蔓足纲,全身被保护性的盖板覆盖,这类动物在拉丁名中意为“打卷或蜷曲的”,大概是因为它们优雅地卷曲着羽毛状的附肢。对,它就是一种头朝下,腿朝外侧生长的海洋生物。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8)

藤壶伸出蔓足

低潮时,一旦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关上它们的盖板,以防身体干燥。盖板上有小孔,使它们的鳃可以得到潮湿的空气,为自己提供氧气。

这也是一种雌性同体的生物。可是它又不像前面的海兔、石磺能爬来爬去,它是如何繁衍?之前看央视《蔚蓝之境》,有一集拍摄并介绍了藤壶产卵的方式。它可以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将精子输送到隔壁领居那。每个受精的藤壶,都能产生数万个幼体,散播到海水中。当这些能够自由游泳的幼体,找到一个基质后,便会分泌出一种强粘性的胶液,将自己固着下来,永世不动了。

在霞浦,藤壶炒蛋是一道极为鲜美的菜品。吃的大概就是鳞笠藤壶。

陆地动物大百科海洋动物(请问你们这些海洋动物)(9)

藤壶炒蛋

当然,在海洋生物中,雌性同体的物种还有很多。它们这种“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特性,正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神奇之处。

赶海的乐趣,在于未知,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那些生存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生物身上,奇奇怪怪、令人惊叹的超能力。

参考资料:

1、《HI!赶海去》刘毅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2、《厦门吃海记》朱家麟著.鹭江出版社

3、《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瘤背石磺交配规律的初步研究》张雨、吴旭峰、沈和定等

5、《瘤背石磺的形态、习性和生殖行为》 王金庆、成永旭、吴旭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