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电影《流浪地球》正式开启冒险之旅,影片中恢弘的空间站、精密的太空舱、别有洞天的地下城、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等真实感十足的场景与特效技术的完美结合,精心呈现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高水准。2月17日,记者实地探访拍摄地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据了解,《流浪地球》2017年在东方影都开机拍摄,使用了影视产业园8座摄影棚,置景车间加工制作了1万多件道具,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包括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1)

NO.1 影视产业园2号摄影棚

精工细作太空舱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2)

《流浪地球》上映后,作为核心场景的太空舱备受关注,电影中精密的仪器和设备,不论从视觉还是质感都呈现出真实的效果。那么,这个太空舱是如何制成的呢?《流浪地球》制片主任王鸿说:“在2号摄影棚搭建太空舱前,国内置景师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搭建过太空舱这个场景,于是团队把曾经给宁浩导演搭建过的小太空舱带到影视产业园。但随着后来美术设计的确定,小太空舱不能满足电影拍摄需求,所以美术组同事需要靠自己完成大型太空舱的设计搭建。”

在太空舱制作过程中,由于电影筹备时间紧张,影视产业园204置景车间的3D打印机从未停下工作,不间断打印组装。从2017年2月22日开始设计搭建,3月12日太空舱初具规模,历时近两个月时间影视产业园2号摄影棚中诞生了电影中精致的太空舱。美术指导郜昂曾说电影中太空这部分其实跟地表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呼应,希望能够让观众感觉到对比和反差。“验过货”的你们,不知是否满意在影视产业园2号摄影棚中诞生的太空舱呢?

NO.2 影视产业园11号摄影棚

中国特色运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3)

在影片中为了适应未来世界的生存,出现了用于地表运输的运载车,“黄金配角”吴孟达对此表示:“这个运载车我都没见过,完全想不到。”为了还原小说中对于宇宙空间的遐想,《流浪地球》剧组完成了上万件道具的制作,但是影片中所有道具没有哪件可以直接买到,11号摄影棚中的运载车更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而制,还记得电影中运载车每次都会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也是独具中国特色。连大刘也感叹很多元素都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结果他们全都做出来了。

NO.3 影视产业园12号摄影棚

独一无二行星发动机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4)

浩瀚宇宙中,地球在一万台行星发动机的助推下开启了“流浪”……小说中发动机高达1万1千米,电影中的发动机也用了这一高度,恰好11公里。影视产业园的12号摄影棚中的行星发动机紧贴地面的七条支架支撑,中间位置位置安置转向结构,负责调整角度。为了呈现这一奇观,美术团队从线稿、上色到动态预览设计了十几版不同方案,从制作完成后应用于拍摄,这独一无二的行星发动机无论是外表还是细节,无不展现着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

NO.4 影视产业园20号摄影棚

精雕细琢地下城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5)

电影开篇的整个地下城的长镜头,围绕着倒长的大树周边是热闹非凡的书店、小吃店,舞龙、彩灯、泥人广场上人们络绎不绝。这组镜头是在影视产业园20号摄影棚中完成拍摄的,影棚中地下城看点十足,场景精雕细琢非常逼真,超乎想象,就连宇航员宿舍床边的道具细节都不放过。

说起20号摄影棚,不得不说在这里拍摄的雪戏,从头到尾各种特效场面,地球灾难之后的冰雪奇景,完全没有山寨感。漫天的飞雪是来自英国的阻燃、可降解的纸雪,除了它,电影中的场景由塑料雪、雪沙等共同完成,实景展现冰天雪地。当然,由于进口纸雪成本高,每次在影棚中吹完雪还会回收洗净再利用。

NO.5 影视产业园附属用房

幕后装备大揭秘

长城24小时摄影 东方影都8座摄影棚搭建未来场景(6)

《流浪地球》中出现最多的服装便是宇航服和外骨骼装甲,电影中的宇航服以匠人匠心打造,而外骨骼尽管邀请了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WETA(曾制作魔戒、魔兽、阿凡达等电影),重量依旧难以控制。由于外骨骼太沉,动作无法伸展,每次都在挑战极限。于是,在影视产业园附属用房中,“龙门架”应运而生,这些架子负责将外骨骼挂起,分担重量。对此,吴孟达老师经常会调侃北京烤鸭又上架了。剧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这些装备,导演更是亲自上手测试道具,调整细节。

据了解,目前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已经建成40个世界顶级摄影棚,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1万平方米摄影棚和室内外合一的水下影棚。除了热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环太平洋2》《一出好戏》等大制作影片也是从这里走上银幕,《太空2049》《天星书》《神雕》将陆续进驻拍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潘旭业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