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生 李文珍

“努玛阿美”(谐音也称:努玛号登、努玛登峨),是哈尼族传说中一个最美的宜居之乡,为了寻找这样一片家园,哈尼族先民在艰辛的迁徙路上从牧人逐渐变成了耕作稻田的农民,最终在哀牢山区寻找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居安环境定居下来,建造了自己的“努玛阿美”。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1)

《 哈尼秘境》刘自国 摄

同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凿出了闻名遐迩的哈尼梯田的壮举和画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哈尼人民为憧憬与自然和谐共同命运相依相存,把最朴质的基本生产生活工具“背篓、背把、纺棉线锥”三大物件作为哈尼姑娘出嫁时的嫁妆必须物。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2)

哈尼男女到谈婚论嫁时,男女双方依据自己的择偶标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了解探听,甚至偷窥男人梨田、拌田、打埂堤是否一把好手,参与村寨公益活动是否积极主动(主要是疏通沟渠、修路筑路、节日活动舂粑粑、村里有丧事抬棺出殡等事项)。

如果做公益活动不偷懒,能主动、积极地冲在前面,舂粑粑能从村头舂到村尾、从寨脚底舂到寨顶,以及在家孝敬父母和在外尊辈有序,女方就从中判断男方是否勤劳踏实、品行是否厚道等。

男子也在侧面观察打探女方:双腿是否壮实、能背?插秧割谷的利索?砍的柴笔直整齐?做针线活的细密巧妙?织布纺线的匀称细腻?……以此了解对方做事是否麻利、机灵,脾气是否温和,为人是否可亲等等。

同时,家有待嫁闺女和待娶儿的父母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忘留意谁家有磨盘、舂石臼、织布机;是否有木犁、犁耙等,以获知男女家底是否殷实,来作为子女选择的依据。当然,更多未婚青年在谈情说爱期间是不受父母和他人的干涉。

另外,在生产生活与节日娱乐中,男女青年主动去接近、送秋波抛媚眼,是哈尼族青年相互认识、试探对方诚意和加深感情的桥梁,也是撮合爱情的媒介。

有的哈尼山寨的“杂勒特”和“苦努早”等欢乐的节日,是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对象的好时机,村村寨寨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向一个约定地点会聚,对歌欢乐,用“阿茨古”或“哈巴卡”(注:调子)吟唱本民族古老年代的生活和天地万物的演化,赞颂对方的聪明美丽,倾诉彼此间的爱情。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白,假如彼此都情投意合,就在一旁将手镯、自织手帕等信物互相交换,作为定情之礼。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3)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4)

一旦私定终生,男女双方便向各自父母告知两人的好事。但是就算女方父母得知此事,如果男方还没有正式向女方家来问亲,因碍于面子怕被误以为自家姑娘不值价,所以也要装着根本不知的样子。

待男方父母择好吉日,带上一壶米酒,一对腊条,在舅舅或伯叔的陪同下暮色降临前来到女方家说亲时,女方父母也不动声色,用不着急,我们父母做不了主等谦虚低调之类的话儿来搪塞。并且十分谦逊地叙述一通女儿的毛病,那怕姑娘是一朵鲜花,也要把她说成是一棵草。这样,女儿出嫁之后,婆家就不好带白眼和挑剔她的毛病了。

经过男方父母及亲戚们三番五次的说合,最后女方父母终于把这门亲事“勉强”答应了下来。相爱的男女青年缔结婚约后,还必须通过最后一关,那就是“踩路”。

所谓“踩路”即约定某日某时双方家里的老人共同走过一段路,在同走的这段路上,如果路上没有遇见鳏夫、寡妇,也没有碰到兔子、鸟、狼等飞禽走兽,到了女方家也没遇到梳头、扫地之事,就预示着婚事吉祥如意,算是顺利通过了。否则就会被认为小伙子和姑娘婚后不能白头偕老,或将遇到灾难,因此不能结婚。于是这桩婚事最终还是没有指望了。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5)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6)

等双方父母正式择定好嫁娶日,就开始准备酒、肉等结婚需用品,喜迎婚期的到来。

在婚期到来之日,女方家家族长辈及舅舅们用准备好的酒菜等候男方家迎妻的到来,同时设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男方带上早已选定好的迎亲人员。即4个人以上的迎亲队伍:新郎的伴郎(必须比新郎小)、新郎的亲妹(若无亲妹,在本家族的堂妹也行)、年岁较高的老者(所选的是村里德高望重、夫妻健在、子女双全的人,以他作为领路人,目的是希望新婚夫妇也像老人那样,福寿双全)。其中他们各自分工不同,老人领路,新郎的妹子用新编的背箩备好的糯米、蛋、酒等食品敬献给女方家父辈们,新郎娶妻,伴郎作伴。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7)

男方的迎妻队天不亮就赶到女方家。赶到女方家后,男方迎妻队与女方长辈一同入坐酒席,小俩口叩头上敬女方先祖灵位,再叩拜入坐酒席的长辈,女方父母逐一介绍长辈的称位,新郎新娘酌酒敬杯。

而后母女双方相互拥抱或双手互牵:母亲用“衣收考、忍故考”,表达除了父母养育女的不舍和艰辛,道出母亲教诲出嫁女儿怎样做媳妇、孝敬公婆的叮嘱,寄托着对亲女儿的留恋、牵挂、祝福.......女儿用“米沙梅”(哭嫁调)表达对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8)

当太阳从山尖尖的背后冉冉升起,经过精心梳妆打扮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挎着筒帕,腰插母亲送别的凤凰羽,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

送亲的队伍挑着母亲的陪嫁妆。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其中嫁妆里最重要的是母亲送的“背篓、背把”、还有“纺棉线锥”。这些陪嫁,都蕴含着父母对出嫁女儿的期望:立家之日,要勤劳、节俭,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要孝敬和赡养公婆无怨无悔。用“背篓”装满田间地里谷物;用双肩“背把”背回粮满仓;用“纺棉线锥”织好全家人的穿衣御寒。

一路上,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走出大门后,迎妻队不能回头,一直往前看往前走(回头忌讳夫妻不能白头偕老),直到男方家。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9)

有些哈尼村寨迎妻队要走小路,或等候在树丛林间,要太阳落山后进村子迎新娘回家(早晚迎亲走小路,主要是忌讳在迎亲路上遇见病危之人或丧葬之事不吉利)。

快到新郎家的时候,婆家亲朋好友早已在家门口等候,看见新娘到来,就立即端出火盆,并排置于进门的正中间。新娘跨过火把,跨门坎时,新娘要右脚先进,左脚后进,这样才能儿孙满堂,荣华富贵。同时也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

新娘进入夫家“大房”,向酒席上吟唱祝福酒歌的长者们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送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心不变。有地方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邪,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进门的时候,新郎高高站在门上,让新娘从底下通过,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新娘进家后,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其他人不能参加。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10)

第二天鸡叫头遍,(一般情况下,哈尼女子嫁到男方家后,特别是新婚女子,每天都要早早起床,主动扫地,烧饭、洗碗等做好家务。)新娘必须起床,手抓一把米。用嫁妆即新“背把”拴套好两个或三个竹桶悄悄出门去背村子饮用的泉水,而且还是要当天第一个接泉水饮第一口龙泉水,不能让村子里的人赶在自己前面,不然就接不着背不着“浦行浦树巩笼”(村子里的金银财宝)。在接泉水之前要先敬叩泉水之神,撒上米一小把,付一点碎银或铜币,表示已成了喝这口井、这条河水的人,方才接泉水背回家,直至把家里的土陶缸背满为此。全家老少喝上了新娘背回的泉水,感到无比清甜,甘美。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11)

第三天,新娘在家族妯娌的陪伴下,拿上娘家送的新“背把”,前腰插上新“纺棉线锥”,到村里指定区域内砍柴拾柴,砍的柴木必须是栗树,柴火根根笔直整齐。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12)

同时,背柴回来的路上,新娘边走边纺线,背柴纺线两不误,证明新娘是把持理家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彰显了新娘在村里女人面前的能干手巧,受村里老少皆夸“豪米绕米”(优秀哈尼姑娘)的好口碑,而懒惰无能的女子被哈尼村寨老少人看不起。因而,父母、兄嫂等在女子出嫁前千叮万嘱,要善待公婆,要手勤脚快都有其深刻意义。

云南哈尼族结婚习俗(元江哈尼婚俗知多少)(13)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媾合形式和婚姻过程。哈尼族支系繁多,婚姻仪式各地略异。 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社会行为方式,婚俗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现时代变迁,生活生产有了极大的更新,有很多习俗已差不多失传遗弃,但也有部分哈尼山寨还继续传承着这婚俗,特别是把“背篓、背把、纺棉线锥”三件物品做为嫁妆仪式,用这种言传身教的形式把“勤劳俭节”的立家之本民魂根植于心,用朴质淳厚的生产物件不断传承繁衍生息。

来源:热情元江

编辑整理:西部移动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