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孟子作为孔子的头号粉丝,他继承了孔子哪些思想呢?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他又有哪些独特的思想呢?敬请期待本期《孟子——“仁”的接班人》。

孟子义的家庭条件(孟子)(1)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李头卧谈会》,我是老李头。大家都知道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一个“亚”字,使孟子的地位处在孔子之下;使孟子的思想不如孔子的思想传播度高。但反过来,就冲着“亚圣”的名号,孟子还是值得聊一聊的。

孟子,名子,驺国人(今山东邹县)。他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具体包括“井田制”和“以德服人”。“井田制”是从经济上讲的,可称为富民之策;“以德服人”是从政治上讲的,可称为爱民之策。井田制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分给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先把公田种好了,然后才能种自己的私田。孟子看来,这种方式一来可以限制新兴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二来可以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对农民来讲,这样就有了固定的资产;对统治者来说,有了“不乱跑”的百姓和稳定税收,可以维持统治稳定。至于政治上的“以德服人”,就是讲统治者不应该讲功利,而应该把仁和义放在功利之前。值得注意的是,仁和义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孟子有“民贵君轻”的主张,看到了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操作上强调的统治者是只有保住劳动力,保住民众,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仍然是孔子主张的“有等级、亲疏远近的爱”。

那么,这套“仁政”理论真的能够实现吗?在孟子看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人性善。

孟子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情。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要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个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由此,孟子作出结论说,他的“仁政”就是根据这种“不忍人之心”提出来的。古代的帝王所以有“仁”政,那是因为他有“不忍人之心”,有了这种“心”,行了“仁政”,那么治理天下就十分容易而且不会失去。

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和智都是从以上四种心发挥出来的,是天赋的,人人都有的,内化于人心的。仁、义、礼和智具体表现为封建道德观念。话虽如此,在实际情况中,孟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保持这四种心。

现在捋一下。面对战国的烂摊子,孟子自认为开出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仁政”的药方,并论证了该药方的可行性,即人人生来就有的四种心。这四种心相当于“仁政”的地基,地基稳了,房子才能起来。那么,如何稳固这四种心呢?孟子给出了以下办法。

由于四种心是天生的,所以修行的根本方式在于人的主观方面。其一就是少与外物接触,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其二就是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集合(积累)起来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有巨大力量的、神秘的“浩然之气”。怎么养呢?志于道”与“集义”。 所谓“志于道”,是上达于至上的道德精神,这是精神上的向上提升;所谓“集义”,是以“志于道”的“道”为准则,努力将“道”付诸现实生活的实践,这是精神上的向下落实。如果违背了封建道德,丢失了四种心,就要“求其放心”,把心找回来;如果自省时发现四种心都具备,那将会获得无上的快乐;如果将已具备的四种心充分发挥出来(这一充分发挥的过程也就是“思诚”),人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即“性善”),进而了解“天”的意思,掌握“天”给人们安排好的“命运”。

至此,“仁”的体系化已经完成。

下期预告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时空,支撑这个时空的核心是什么呢?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人,他对老子的思想又有哪些发展呢?敬请期待下期《庄子的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