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1)

很多人读《西游记》都有一个大疑问:为何,齐天大圣当年能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奈何它不得,结果被如来在五行山下压了500年后,在保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却变得“弱”了,不是苦战就是打平手,不是掉坑里了就是到处搬救兵。本可靠实力棍棒说话,奈何非得去搞人际社交,着实是有些窝囊。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2)

想当年,86版《西游记》惊为天人,但是时过境迁后,为了弥补当年经费、技术的遗憾,补拍的续集却味同嚼蜡,尤其是大圣对战妖怪的大戏尤其令人诟病。当年可以归结为,时间让观众变得挑剔,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看西游,从来都不是看浅显的打打杀杀。

那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孙大圣为什么离我们喜欢的样子的越来越远,却是所谓的“正果”、“大道”,那这一段修行究竟还有什么意思?

可,现实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会按照你我喜欢的样子设计,正如那句扎心的话:你有你的计划,这个世界另有计划。

孙悟空是谁,他可是绝顶聪明之辈,当年拜师菩提祖师,那个著名的“半夜三更”的桥段可是千百年都令人津津乐道,这就是悟性和天分。可遇而不可求,就连菩提祖师都暗自欢喜。身处高位的人,也是相当地寂寞,总需要能听懂弦外之音的人,这修道苦行的日子才有意思。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3)

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

所以,齐天大圣选择入沙门、成正果的这条路,是思考了五百年之后的结果,清醒、目标明确且早已想通了前后关节。他太清楚,自己当年吃亏在何处,而今又需要打磨掉自己天性中的什么东西。有舍才有得,有时候,人生如戏,既然自己渴慕那“斗战圣佛”的归处,自然也舍去那不安分的心思。

也只有到了此刻,他才真正把当年菩提祖师的话听进心里:

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棵松树,果然是棵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好,摘抄原文这一段,可不是为了凑字数。

且看孙悟空自做了唐僧的大徒弟,杀恶虎谋虎皮,杀六盗灭六根,此后途中正式遇见的第一个妖怪正是“黑风山黑风洞”的熊罴怪。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4)

这个故事,仔细想来,却更像是悟空当年在众师兄面前显摆本领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显摆本领与炫耀袈裟,从本质上都是悟空内心同一种欲望的释放——不甘平凡,渴望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谋一个前程。

只是,当年,菩提老祖见微知著,深知卖弄之祸,就此将悟空逐出师门,并再三告诫不准提起自己半分。此后悟空果然“生不良”闹出种种事端,把自己给压在五行山下。说来也怪,天庭究竟是仁慈,还是真的忘记了,就从来也没问过悟空的这一身本领因何而来?难道天地灵猴就果当如此神通?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5)

我们都不怀疑,虽然,西天取经的绝对主角是唐僧,但孙悟空绝对是所有角色中最大放异彩的那一个,这一趟西天之行,也是对他的打磨之旅,而这打磨可是真正灵魂深处的东西。

所以,这遇见的第一个妖至关重要,重要的不是妖怪的人设,而是逼出孙猴子自身的妖性。当然,这熊罴怪的人设也是相当的怪了,居然是好佛之徒,也是这九九八十一难中,唯一不把重点放在唐僧身上的奇葩。

首先,来看看,这一场祸事的起源,竟然又是猴子。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6)


唐僧也是个乌鸦嘴,竟然一语成谶,因为金池长老真的动了奸心。

孙悟空的前半生也甚是坎坷,无论是求长生,还是上天庭去做官,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的正常愿望,在力所能及、能力匹配的范围内,求得相应的待遇。我有的,我不藏着掖着,我有锦斓袈裟,我就是要让你愿赌服输。

但他忘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简单,最大的变量是人心。就算神仙们本事不济济,但无奈仙家法宝是厉害的。当年菩提老祖的话犹在耳前,“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如今可真是真实地上演了。

只可惜,力量悬殊太大,金池长老“偷鸡不成蚀把米”,没如愿留下袈裟反而赔了自己的家业,全都便宜了附近二三十里外的黑熊精。

但好在猴子天资不笨,在接下来的应对中就很快上了正轨,对了路子。

其次,孙猴子是真的打不过熊罴怪吗?非也,非也,只是联手做一场戏。

终于说到正题了,也就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孙悟空为何与熊罴怪扯皮了许久,难道是因为五百年未动筋骨业务生疏了?开玩笑,人家是天地灵胎,可不是凡夫俗子。

菩萨问曰:“你来何干?”行者道:“我师父路遇你的禅院,你受了人间香火,容一个黑熊精在那里邻住,着他偷了我师父袈裟,屡次取讨不与,今特来问你要的。”菩萨道:“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

你看这一段,猴子与菩萨的对话,着实有意思。

菩萨的答语,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了如指掌,要说他对自己留云下院旁的礼佛之精怪毫不知情,可真说不过去。即使,这不是菩萨亲自安排的某一难剧本,也是有意促成这一幕的发生。

猴子的问话就更有意思了,根本就是直接点名了菩萨与黑熊精的渊源。

这一来一去的,正如当年“半夜三更”的一样,都是点到为止,懂了不必说出来,知道如何做就好。所以 ,在与熊罴怪的交手当中,孙悟空罕见地没有下狠手,见妖怪回洞了也就偃旗息鼓了,可不像对白骨精那样斩尽杀绝呢。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7)

熊罴怪呢,都知道孙悟空“弼马温”的过去了,可见不是一般人了,如果只是凡间的山野精怪哪里能窥得天庭秘闻,需得和上界有不浅的渊源者才行吧。所以,熊罴怪根本不把与孙悟空打斗的事放在心上,母难日、佛衣会才是更重要的事。

为何,对佛虔诚,才能谋取“守山大神”的前程啊。选对道路,用对方法,才能一飞冲天,直接封神。这也是跟金池长老时常讨论佛法悟出的道理。只可惜,同样是涉事者,金池堕落于自己对物的欲望,而熊罴怪却被菩萨青眼相待。

第三,为何菩萨愿意提拔黑熊怪,形象工程做的好啊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8)

但凡孙悟空认定的妖精出没地,必然要喝一声“有妖气”,可是黑熊怪所在之地:

却说孙大圣到空中,把腰儿扭了一扭,早来到黑风山上。住了云头,仔细看,果然是座好山。况正值春光时节,但见: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山草,野花开,悬崖峭嶂;薜萝生,佳木丽,峻岭平岗。不遇幽人,那寻樵子?涧边双鹤饮,石上野猿狂。矗矗堆螺排黛色,巍巍拥翠弄岚光。

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菩萨看了,心中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此有个慈悲。


孙悟空第二次遇黑熊怪干啥(孙悟空与黑熊怪这一战)(9)

在悟空眼中,在菩萨眼中,这里不仅没有丝毫妖气,反而是个仙风道骨的所在。心之所向,相由心生。

终于明白,悟空遇见的第一妖,这妖指的可不是黑熊怪,而是心中执念。悟空的争强好胜之心,金池长老的贪心,黑熊怪的为了礼佛而忘却其他的无心,蛇精与狼精所暗喻的蛇蝎毒心与狼子野心,以及唐僧的小心、菩萨的慈悲之心……可真是道尽了世间人心百态。

所谓“红尘练心”,才是西天取金路上要面对的第一妖。因为,所有人都在修心的路上。而孙悟空在于黑熊怪不相上下的表面之下,正是齐天大圣开始洞悉胜负之外的种种计较了。不是大圣老了,而是大圣开始真的入世了、藏拙了、思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