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消失的孩子》大结局了,袁午藏尸的事终于曝光了,而他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判一年零十个月。

不免让人惋惜,眼看着一个学霸就这么废了。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1)

魏晨主演的袁午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优异,高考以645分,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之后的人生顺风顺水,工作稳定,家庭美满,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可这个“天之骄子”最后却沦落到买不起一袋金针菇。

自从母亲车祸去世后,袁午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从顶峰直落谷底。

原来,母亲对袁午极尽宠爱,万事包办。袁午从不需要做出选择,因为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母亲都安排妥当。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2)

上大学之前,母亲切断了他一切的社交,交朋友只会浪费时间,把学习弄好才是王道。

从未与外界相处,导致袁午有社交恐惧症,上大学后无法融入集体。母亲便一一指导该如何和同学搞好关系,亲近老师。

母亲一手遮天,无孔不入地渗入袁午的生活。就连相亲找老婆,也是她安排的。她拉着袁午提前预演,一字一句指导袁午相亲时该如何回答女方的问题。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3)

一切都如母亲掌控般发展,袁午结婚生子,人生幸福圆满。

可意外来临,母亲去世了,袁午的天塌了。

没了母亲在旁支招,袁午没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不知所措,迷茫之下,他染上了赌博,输光了家底,丢了工作,还不知悔改。

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只剩下袁午和父亲相依为命,靠着父亲那点退休金艰难度日,饭菜没有一点油水。一天,父亲想吃金针菇,袁午却空手回来。

原来,袁午路过卖棉鞋的摊位, 10元2双,想着父亲缺双棉鞋,袁午递出5元,老板说:“10元两双,7元一双。”

袁午掏出最后1元钱,讨价还价以6元买下了一双棉拖鞋。

没钱买金针菇,袁午只能骗父亲,卖完了。

袁午又孝又废的状态,让人可悲又可叹。明明有着大好的前程,却亲手断送了一切。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4)

袁午的悲剧,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牺牲品。

父母的溺爱,是自以为是的爱。

在父母过度保护,包办之下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风雨,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遇挫折,便无法承受,只想逃避。

一,养废一个孩子,害了三代人

养废一个孩子,毁的不止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上至父母,下至孩子,都难免遭殃。

为了救袁午,父亲卖了房子还赌债。一大把年纪了,背井离乡,带着袁午来到新的城市,让他重新开始。

可是,袁午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5)

他连跟人正常说句话都做不到,每次跟人沟通前要自己提前练习很多遍,结果还是说得结结巴巴。

新的工作,袁午没能过试用期,却瞒骗父亲,每日西装革履假装去上班,其实是去棋牌室。

父亲喝酒去世后,袁午想把父亲砌在卫生间空心的墙内,藏尸只为继续领父亲的退休金。

袁午这一生,只剩下无尽的悲剧。

妻女被迫离开,一个无法养活自己的父亲,又如何为孩子的人生托底。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原本好的起点,以及可观的未来。

袁午废柴的一生,三代人都要买单。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6)

看过一个故事,一次,台湾首富郭台铭在美国黄石公园,看见牌子上写着禁止喂鸽子,感到奇怪,便问管理员,为何禁止喂食。

管理员说:“前一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鸽子全都死了。因为习惯了人类喂食,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结果没能撑过游客极度稀少的日子。“

无论是谁,只会坐吃等死,都捱不过寒冬和困苦。

对孩子日复一日的溺爱,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他在蜜糖般的生活里,失去了谋生的能力,不能存活。

二,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个孩子未来是翱翔天际还是苟活一生,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说的是一对亲兄弟,从小同吃同住,环境一样,资源相同。长大后,哥哥与弟弟的人生竟然有云泥之别。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7)

哥哥是高高在上,资产千万的企业家,政要富豪。

弟弟却是居无定所,卑微靠打零工过活的底层人。

而造成他们天壤之别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们的父母。

原来,父母对弟弟格外宠溺,对哥哥却十分严厉。

哥哥8岁时就有忙不完的活,帮人遛狗、修理草坪,早上送报纸,晚上还要在超市打工。而弟弟,每日游手好闲,破坏公物,卖小黄书,抽烟,到处闯祸。

哥哥从小就独立,掌握了谋生的技能,21岁时就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此后财富滚滚,跃升富人阶层。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8)

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弟弟,在父母的溺爱和包办之下,养成了巨婴。好高骛远,干什么工作都不长久,只能卖点苦力。人到中年,何以为家,只能四处“流浪”。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9)

兄弟俩命运的风向标,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悄悄定格。

父母怎样爱孩子,孩子会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当孩子拿起拖把时,你心疼他,只管学习就好,久而久之,他就成为那个你拖地,脚都不抬一下的人。

当孩子想要放开父母的手独立行走时,你心疼他,一直抱在手上,他就永远无法学会,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是渴望独立的,而很多父母都小看了孩子。

美国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超市推着比他人还要高的购物车采购食材,他要为妈妈做晚餐。采摘鲜花,装饰餐桌,摆放餐具,用烤箱烤面包,微波炉煮千层面。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10)

一个人独自完成,一系列操作娴熟。这个孩子,只有3岁。

很多时候,父母的不放心,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孩子。他们往往比你想象中的更勇敢,能干。只不过,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去尝试。

三,越是宠爱,越懂狠心

畅销书作家刘墉是个很宠爱孩子的父亲。正因为宠,他才对孩子特别“狠”。

他深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立足,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他跟女儿打球,从不让她,是希望她能接受挫折;让女儿去远在曼哈顿的史蒂文森念高中,是希望她能独立;当女儿考上哈佛,又让她自己选择科系,是希望她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

即便女儿出生在条件优渥的家庭,刘墉依然告诫女儿:

“孩子,这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幸运,就把幸运当成习惯,因为幸运不是总留在我们身边。你必须随时告诉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

消失的孩子最后到底去哪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曝光)(11)

独立才是孩子行走社会的护身符,从小培养孩子独立,不妨从这三点做起。

1,忍住,不插手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搭的积木倒了,就帮忙扶起。看见孩子摔跤了,立马把孩子抱起。看见孩子打不开盖子,便伸手一开。

长此以往,孩子遇到再小的困难,也会习惯等着父母来帮忙。

蒙特梭利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没有发出请求时,不妨再等一等,或许这点困难对孩子来说并不算什么,多试几次,他有解决的能力。当他无法完成,向你求助,再去帮忙也不迟。

2,放手,让孩子尝试

父母释放自己的双手,不要大包大揽。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会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可以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收拾家里,倒垃圾等。勤快能干一点的孩子会洗碗,切菜,在班级群里经常能看见家长分享的图片。

从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力所能及得出一份力。

鼓励孩子做家务,舍得用孩子,将来才有大作为。

3,狠心,让孩子面对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父母虽有不舍,但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孩子大了,自然想飞。

当哪天孩子想要登高望远,独立生活时,父母牙一咬,狠下心,尊重孩子的决定。

在一次次挑战中,孩子会找到自信,变得强大。

父母早年的养育,都是为了日后潇洒的退出。

把舞台留给孩子,父母做个幕后的守望者。

为孩子插上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吧,从此,天高任他飞!

#育儿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