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烽火台

扫地僧,是金庸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塑造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的工作是负责打扫少林寺藏经阁的卫生。他是一位无名老僧人,武功深不可测,并具有极高的佛学造诣。

话说扫地僧正在少林寺藏经阁认认真真扫地,忽然来了一帮武林高手,又是翻经书,又是搞决斗,闹得藏经阁鸡飞狗跳墙,既打搅了此处作为清净之地的安宁,同时也无视扫地僧的存在。扫地僧听了半天,终于听清楚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几十年前的一桩武林恩怨,要在藏经阁找证据、断官司、搞决斗。正闹得不可开交,不想吐蕃国的大国师藩僧鸠摩智找上门来,要同中原的武林高手一决雌雄(包括少林寺),少林方丈懒得理他,他就先和在场的高手动起手来。没想到号称南北双雄的南慕容、北乔峰居然也败在他的手下,危机之时,扫地僧扔下扫帚,断然出手,几个回合就将域外高人鸠摩智打得落荒而逃,让在场的高手震惊不已。

当然小说嘛,虚构是人家的应许手法,也没有必要去考证情节的真伪。问题是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多的人口,社会上到底有没有扫地僧这样的人物?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

扫地僧的红尘往事(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1)

霍元甲就是一位“扫地僧”。他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县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祖籍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安乐屯。霍元甲实有其人,是清末名副其实的武林高手。他的徒弟中比较有名的是刘振声,这个大家看了电视剧都知道;徒弟陈真是虚构的。霍元甲真正有名的徒弟叫陈果夫、陈立夫,国民党的高级领导人,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中陈家的领头人。这情节甚至比扫地僧都还惊艳。霍元甲还有个惊艳的段子,就是其显露武功的出场,这个段子在电视剧《霍元甲》的开头已经演得很到位,类似于《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出场。霍元甲的这个段子是真事,不是演绎和虚构。原因是他自小身体较弱,父亲让他集中精力读书,打算参加科举考试,不让他练武。实际上,练武的事不说古代的和平年代用处不大,到了近代,枪炮出现,更加没有了用处。老舍的小说《断魂枪》,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霍家世代以武术传家,靠的是教授徒弟挣个饭钱,可以免除繁重的农业劳动。比较下来,当然还是读书做官更能光宗耀祖、光大门庭。霍父让元甲做的事情,就是打算改换门庭的事情。没想到霍元甲书读得如何不知道,没人教他武功,却把武功练得出类拔萃,这真是“跟上贩羊的学不下卖菜的手艺”。通过这件事,大家也就能够完全理解孟母三迁的英明之处。在打败挑战者之前,霍父确实不知道元甲还会武功。擂台比武,后果自负,霍元甲固然冒了极大的风险,霍父当然也是“心蛋子悬在半空中”,万一儿子出事,自己也无法向家人交代,毕竟自己没有认真教过他武功。看来当时的霍父的确也没有办法了,为了霍家的名誉和饭碗,只好让霍元甲去试一试。

霍元甲是打赢了,而且随后名声越来越大。近代还有一位“扫地僧”,就是黄金荣。黄金荣的出场没有那么戏剧,他是从最底层做起,靠自己的能耐一刀一枪地爬上了上海滩黑老大的宝座。黄金荣除了控制上海滩,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查处了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的罪犯,是他在法租界任职巡捕的时候,亲自持枪追捕抓获到案的,说明年轻时的黄金荣武功也不弱。后来他年纪大了,就把权力移交给杜月笙了,自己赋闲在家。日本人来了,也拿他没办法;国民党复国后,他也继续赋闲;解放后,他继续在家休息,但鉴于他黑社会老大的名头,不能任其在人民面前逍遥自在,政府就给他分配了一项工作:扫大街。此时他已年过八十,扫大街只是个象征,目的是为了杀一杀旧社会的不良气焰。黄金荣拿了扫帚扫了一会大街,政府派人去照了张相,登在报纸上就完事,让他回家继续休息去了。因此,黄金荣的扫地形象,是被动的,与霍元甲不是一回事。

扫地僧的红尘往事(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2)

总之,扫地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代名词,一是标志着干这个事情的人社会地位低,二是标志着干这个事情的人没有其他的本事(文革时期的事情除外)。中国自古有“斯文扫地”的说法,就是指上层人物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地位和脸面。文学作品塑造扫地僧惊艳现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落差,制造戏剧效果,以便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没想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确是有扫地僧这样的角色的。正所谓:泱泱大国,藏龙卧虎!或者说:高手在民间!

实际上,从中国历史的记载来看,扫地僧一样的人物是层出不穷的。秦始皇、李世民、司马懿之流出身贵族,其家族为一方霸主,儿子做个皇帝也不稀奇;象刘邦、朱元璋、蒋介石之流,那就算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扫地僧。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将军、学者、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绘画家,象孔子、韩信、萧何、韩愈、朱熹等人,都是寒门出身的世间奇才,与少林寺的扫地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咱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几乎都出身寒门,许多人还不识字,应该比扫地僧还厉害!

中国自古有归隐一说。就是那些考不上科举,或者有学问而无意仕途的人,在老家或者风景优美之地,找一块地方隐居起来,潜心研究学问、教授门徒。历史上最早的隐士是西周时期的伯夷和叔齐,他俩是商朝的大臣,因拒绝归降周朝而隐居在首阳山,坚决不食周粟,靠挖野菜度日,活活饿死在山上。历史上最决绝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介之推,他帮晋文公公子重耳夺取政权后,就带着老母归隐山林,晋文公三番五次请不来他,就派军队烧山逼他出来做官,结果把他和老母活活烧死了,也不肯出来。历史上最聪明的隐士是财神爷范蠡,他原本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帮助勾践战胜吴王夫差夺得霸权后,就立即归隐江湖,做生意三次散财,因为太能挣钱,被后世尊为“财神爷”。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是陶渊明,他身为县令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几次挂冠归隐,一边种地度日,一边创作出了开风气之先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清流,后世文人都尊陶渊明为隐士的鼻祖。后来归隐的人物就越来越多了,搞到最后不少人都去山中归隐,把归隐做成了时髦,分不出良莠来了。大家这样做的原因是,有的时段朝廷选拔当官的人才,一方面从科举中得到,一方面也在社会上寻找,从归隐的人中寻找人才,成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啥事情弄成时髦就不值钱了,鱼龙混杂不说,把隐士的名声也搞臭了,结果有些人靠归隐打响了名头,皇帝一用并没有真才实学,惹得龙颜大怒,从此以后再不录用归隐之人。实际上,但凡真心归隐的人,并不尿气官不官、名不名的,人家就是为了寻找那一份清净,或者还要搞一点文学艺术之类的东西,凡间之事的确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多半会有真才实学,如果愿意接受皇帝征用,干出来的事情必然是优质的。而以归隐求官的,多半是些渣滓。所谓“恃才傲物”,是有真本事才敢“傲物”,没有真才实学,谁吃撑了蹲在深山老林里受那个洋罪。

扫地僧的红尘往事(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3)

咱张掖是个小地方,处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因有两山夹一川,历史上居然也出现过高端的隐士,那就是北魏时期的郭荷、郭瑀和刘昞,以及他们教授出来的三千儒学博士。因为五胡乱华,中原地区没有安身之地,他们就在张掖的马蹄寺和东山寺凿窟建校,教授学生,传播儒家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保留和传承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此一事近代大师陈寅恪的史学著作有详细的记载,也是张掖作为河西走廊通衢之地,为中华文明做出的历史功绩。身为张掖人,大家要知晓此事,牢记祖先功业,再创新的辉煌。

对待山中之隐士,汉以后的皇权时代,朝廷还是青眼有加的。毕竟这也是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的有生力量,单靠朝廷之力是不够的。何况文化创新还需要一些相对自由的环境,不能管制太严。一般来说,真正的隐士最终会传出名头来,因为水平高嘛,仰慕求学的人多。私塾先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力军,但与山中之隐士相比,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只是教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基础知识。要想真正提高科举考试的水平,还是要尽量拜在隐士门下,科考能力指定会直线上升。因此,古今对比下来,私塾类似于现在的小学和中学;山中讲学的隐士,就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院的导师。古代有能力的人送子女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目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官,至于研究学问,还是留给隐士们继续干吧!

在中国社会,隐士不仅仅指山中讲学的,还指隐藏在民间的各式人才。所谓“大隐隐于市”,隐士鼻祖陶渊明就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陶诗《饮酒·其五》)。当然,一个人住在闹市区算不算“隐士”,最终要看你自身的成色和研究成果,不能是个人不出门就叫“隐士”,那就成了呆在城里图热闹的了。如今不出门的人多了去了,“活在网上”已经成为时代主流,足不出户过日子,也不算丢人事儿了。

扫地僧的红尘往事(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4)

隐士的要点在于一个“隐”字,就是不追名逐利,不求官求财。隐士集中于学问的研究、知识的开发,之所以隐居,就是为了避开人世间的纷扰,在深山老林中接天地之气、察宇宙之光。居住在闹市区,烟雾加噪音,晚上连星星都看不到,如何研究知识。中国的寺庙和道观,都建在深山老林里,这些也算研究学问、修道传法的机构;讲学的人,研究的是儒家,隐居深山也有很好的效果。当代人类最前沿的学问——天文学,其研究场馆就建在最深的山洼里、最高的山顶上。由此看来,要想探究世间的真学问,还需离开世间的热闹和繁华。

隐士这样想,的确是真心实意的,不然哪有皇帝让做官坚决不去的。而凡间之人看隐士,只看到他们的能力和成就。比如说对扫地僧的描述,大家看到他有如此之能耐,帮他们打跑了鸠摩智以后,还要让他用气功治伤、教授武功心法,甚至当场传授佛法等。不知道是金庸这样想而写成这样的,还是慕容复这些武林高手真的脸皮厚。依我的想法,人家看不过眼,打跑了鸠摩智,已经够意思、够费力的了。一个老人家,做了这么严重的事情,感激都来不及,结果还要继续让人家干这干那,心里应该过意不去。要知道你们也不是平常人,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有钱有势、财大气粗,逼着一个已经退休的老爷子出道,也太不通人情了。对待霍元甲也一样,帮老父亲打退挑衅者之后,应该继续去读书,结果也不得不进入武林。出名了嘛,大家恭维嘛,不出来不行嘛!硬是推着霍元甲到天津卫开设精武馆,找洋人比武。本来霍父已经说了,元甲身体先天有疾病,不能练武,这下可好,天天打拳练气,搞到最后肺病发作,42岁就去世了,你说悲催不悲催。

扫地僧是信佛的,看管藏经阁必然看了不少经书,估计早就没有名利思想了。金庸老爷子如此写,不过就是世俗的名利思想作祟,认为人有了大本事就应该得到充分发挥。要如此说,和平时期各国养着那么多军队和导弹,为什么不经常打一打呢?因为有本事就得发挥作用嘛!所以这个理不经常成立,有些本事没必要经常拿出来晒。扫地僧一样,霍元甲也一样。世人为了作品好卖,故事热闹,场面刺激,把扫地僧的思维搅乱了,把霍元甲的性命也给断送了。

名利思想是中国人逃不过的一个死结。要说作为一种人生动力,人人拥有名利思想并为之终身奋斗,对自我进步和国家发展也有好处。但事情的奇巧之处,在于国人的这种思想被官本位观念给完全绑架了,追名逐利就围绕当官的事情转,一刻也不能分离。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至今仍然占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对许多人来讲,要说成功,做学问不算,搞专业不算,干技术不算,办企业、当富人也不算,只有当上官,才算功成名就。在东西文明交汇融合,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家还是要尽快地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自觉树立起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观念,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为中华复兴开辟道路!

今后,不论是写小说还是吹捧人,注意放过扫地僧和霍元甲这样的人,给山中之隐士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地僧的红尘往事(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5)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