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周末画报》总第1066期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着全世界,从恐怖分子到网络黑客,从大工业家到基层员工,从国家首脑到寻常市民……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它承担着哪些任务?它的目标又是什么?它曾经爆发过哪些丑闻?斯诺登事件对它又会产生哪些影响?,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美国情报安全机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美国情报安全机构(揭开情报机构神秘面纱)

美国情报安全机构

本文转自《周末画报》总第1066期

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着全世界,从恐怖分子到网络黑客,从大工业家到基层员工,从国家首脑到寻常市民……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它承担着哪些任务?它的目标又是什么?它曾经爆发过哪些丑闻?斯诺登事件对它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本书作者回顾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历史,介绍了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盟友,揭露了这个非常隐秘情报机构的历史及其带来的威胁。

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低调、神秘,有人戏称它的简称“NSA”是“查无此局”。其资金实力雄厚,每年的经费是联邦调查局的5倍。它比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权限更大,地位更高。

自1952年成立至今,60多年来,该局参与了朝鲜、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战争及打击“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组织等重大行动。

当人们一提起间谍软件、监控技术、电子情报、数字冷战、入侵网络技术等名词时,一种神秘而又紧张的情绪油然而生,因为这一切都与一个国家的安全密不可分,情报工作正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

21世纪,互联网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主宰着世界的变迁。互联网上的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也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体现。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太空之后的第五大疆域了。2013年6月爱德华·斯诺登将监听项目文档向《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成了轰动全球的大事。这位美国中情局的职员曝光了美国国安局的秘密,一方面他们在监视自己的公民,甚至连情侣在床上有没有用过艾妃弤岢都被监控;另方面更是对其他国家网络不择手段入侵,窃取大量情报。斯诺登入侵了世界最大的间谍系统,并将窃取信息公之于世,让世人认识了这个行动不受限制的“奥威尔式”监控系统。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政府和军方意识到情报与国家安危息息相关。成立于195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原隶属于国防部,是美国情报界的中枢,其职能为拦截、收集并破译外国电磁信号,获取信号情报。1972年中央安全局(CSS)归入国家安全局,增强了其军事加密与破译部门的实力。美国国家安全局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NSA-CSS),发展至今,该机构还负责为网络作战行动提供技术支持。本书追溯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成立以来的历史,详述了其运行方式与部门的构成,并探讨了其失控与偏执的行为。

NSA力求创新,以适应前沿的微波技术,同时还开发了许多卫星。他们的专家成功破解不少密码。比如在海湾战争(1990年-1991年)中,美军在信号情报系统的协助下,成功破坏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发现并摧毁了主要通信站点,使伊拉克的指挥链陷入混乱……又如1993年比尔·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美国,第一”的口号,加强了经济情报工作。总之,全球化、国际化使经济战更为复杂多变,NSA注意提高其情报与反情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恐怖主义泛滥,9 · 11事件后NSA的工作更为繁重,他们通过侦查本·拉登的手机接听记录,终于找到了他在巴基斯坦秘密藏身之处,将其击毙。

美国在监视整个世界,敌友均不例外,大打信息战是NSA的强项。他们拥有4-5颗间谍卫星,位于赤道上空2.2万英里高的地球静止轨道上。NSA下属的先进网络技术或入侵网络技术科,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均全力投入信息战之中。早在2013年,NSA雇员已达4万多人。监听站和移动监听设备分布全球各地,获取多种重大情报,如1975年发现印度尼西亚入侵东帝汶,1979年发现中国军队在杨得志将军率领下对越作战等等。

各国信息战、情报战离不开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2013年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打败“泰坦”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其持续计算速度高达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而美国并不示弱,NSA每天在全球范围内拦截近50亿个地理位置数据。全球约有69亿移动手机用户,约30亿人连接互联网,NSA通过搜集、分析获取有用情报信息。

美国国家安全局大楼

二战之后,大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增无减。在过去10年,NSA宣称检测到来自俄罗斯、中国、伊朗的“无数次攻击”,光针对美国国防部的攻击就多达3万多次,1600台计算机遭到黑客入侵。在大国斗争中,美国还与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实现信息共享,展开多项合作,剑指其“敌对国家”。正如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游击式信息战,军民不加区分地参与其中。”

本书作者还分析了美中当前的数字冷战。中国通信系统正受到美国监视,中国的华为、大唐和中兴公司发现,美国NSA入侵互联网路由器并访问了数千台电脑。在工业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施加了各种商业限制,比如思科的两家竞争对手——华为和中兴就受到这种“待遇”。再从军事角度上看,数字战争的第一步是监控互联网,随后两步是发现漏洞和植入恶意软件,渗入系统。第四步是实现控制,因为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实时掌控。

近日不少媒体的新闻都有与安全有关的话题。如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发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实施网络攻击窃密活动,攻击目标涉及计算机、电子邮箱、移动智能终端、重要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有关美国“提防”中国的新闻就更多了,如美阻挠中国社科学者访问,以前早就收紧中国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的人员赴美签证了;美国还拒绝中国移动在美开展业务。用中国成语“杯弓蛇影”“风声鹤唳”和“疑神疑鬼”来形容十分形象了。但近日有条新闻令人耳目一新:华为同意与德国签订《无间谍协议》。华为表示绝不会在网络中安装任何后门。为了让中国科技企业参与5G建设,十分需要建设一个非歧视的市场环境。

虽然本书详尽回顾了NSA的发展历程,但信息来源仅靠开放性资源,而战略性文件目前大部分仍处于涉密状态,所以本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显然仍存在局限性。NSA的神秘性让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当然,这正是一个情报机构的特点,不容置疑。中国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整体防护能力还不强,不少网络通信设备关键基础设施购自国外,自主可控才能尚待培养。在真正把国家安全握在自己手中之前,仍须走一段颇为艰难的路。

《美国国家安全局》,克劳德·德莱斯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