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一指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公元前 8727 年~公元前 3077 年)。二为人物合称,是古中国传说中的三个杰出部落首领,后世尊为皇。先秦时期三皇的神属性高于人属性,他们皆有天帝属性,后世更多被记载为人类始祖。三皇具有不确定性,以下是多种说法:

1.伏羲,神农,黄帝(《世本》);

《世本》又称作世、世系、世纪、世牒、牒记、谱牒等,是古代谱牒。“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 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

2.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吕氏春秋》);

汉无名氏撰。谶纬类典籍,《春秋纬》十四种之一。亦名《春秋纬运斗枢》,宋均注。宋以后散佚。本篇演申孔子《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语义,认为帝王政教,当法北斗。清赵在翰《七纬·春秋纬叙目》云:斗运屈伸,纪时萌枢,《春秋》宣化,圣人作图。”又云:“文以道运,得废有常,稽之于天,青赤相宣,次会灿列,其枢在斗,《运斗枢》次之。”谓北斗七星的运行,乃制历明时的枢纽(北斗第一星名“天枢”,即本此义),。斗枢运动,为帝王制历法、施政教所取则,故名《运斗枢》。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3. 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作者是司马迁。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赵政(嬴政)及秦二世赵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赵政(嬴政)和秦二世赵胡亥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泰皇:指的是伏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丞相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尊贵)”。

4. 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

《三皇本纪》,作者是唐朝的司马贞。由于《史记》没有关于“三皇”的记载,所以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但是现今出版的《史记》大部分都没有收录

三皇”的说法在司马贞之前已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等人后来建议秦始皇称“皇帝”,认为泰皇最贵。因为嬴政既不是天,也不是地,是个人。另外由于《史记》并没有“三皇”的确切记载,唐朝的司马贞补写了《史记·三皇本纪》。在此书中不仅论述了三皇,同时也涉及到了五氏的部分内容。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辟之初,君臣之始。——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关于天皇氏的名讳: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还有《帝王世纪》,也对此有描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地皇,火德王,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人皇,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5.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版本最佳。是《尚书》的最早传文。即《汉书·艺文志》著录之《传》四十一篇。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系其弟子张生、欧阳生所记师说,于经文之外,掇拾遗文,推衍旁义。有郑玄注。宋时已无完本。唯《洪范五行传》一篇首尾完整。又《九共》、《帝告》、《归禾》、《揜诰》皆有传文,盖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外之零章断句,保存了《尚书》之古训旧典。清孙之禄、孔广森、卢见曾各有辑本,清陈寿祺重辑为五卷,有《四部丛刊》本。又有清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七卷。

6.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

《皇霸篇》盖天地剖分,万笠萌毓,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推当今以览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矣,言也实为难哉!故易记三皇,书叙唐、虞,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自是以来,栽籍昭皙。然而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斯乃杨朱哭於歧路,墨翟悲於练素者也。是以上述三皇,下记六国,备其终始,曰皇霸。

7.伏羲、神农、祝融(《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殊方绝域去吗?又如东方朔一条,俗说东方朔是太白金星所化,在黄帝时为风后,在周朝为老子,在越国为范蠡,变化无常,能兴王霸之业。应劭援引汉书,明辨东方朔实乃凡人,并不干预国家政事。因其滑稽诙谐,能言善辩,尤为武帝宠幸,所以名过其实。最后指出:“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耳,安在能神圣历世为辅佐哉?”

《风俗通义》中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其中已佚的姓氏篇记载了诸多姓氏的由来,有大量遗文散见于类书中,为历代学者所重。此书是研究两汉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文献。范晔谓此书“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 《四库提要》云:“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

《风俗通义》的文学价值也值得重视。书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条目,初步具备了魏晋志怪、志人小说的特点。如姓氏篇:“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马文渊为太守,羊喜为功曹。凉部云:三牲备具。” 语言风格已与裴启《语林》、《世说新语》接近。

8.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北宋刘恕撰。10卷,又目录(年表)五卷。完成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作者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通鉴》起于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拟取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为“前纪”,显德六年以后为“后纪”。后病废在家,仅成“前纪”,因《国语》称“春秋外传”之例,改称“外纪”。也称作 《通鉴外传》,是中国最早的记述商朝以前历史的传记。

以前觉得三皇就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后面想更仔细的了解,就在网上查资料,查了下,原来不只是传说这三位是三皇,还有着其他的人物传说,为三皇,而且还有着上古三皇。

三皇五帝时期势力(三皇有那些人物)(1)

三皇五帝时期势力(三皇有那些人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