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节又至,该登高、赏花、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啦!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到来(从重九节到老人节)(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很多人对重阳节的认知,都是来自于王维的这一首诗,除了登高、插茱萸外,对于重阳节你还了解多少?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民间有许多传说,例如重阳女消灭瘟魔、恒景求道斩杀瘟魔等,但事实上,重阳节起源于天象崇拜或祭祀活动,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吕氏春秋》最早记载了先民九月拜神、祭祀的习俗:“(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这被认为是重阳节可能的起源之一。

重阳节这一称呼则来源于易经:《易经》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两个阳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故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登高节”、“茱萸节”、“祭祖节”等等,这些名字正是从民间习俗中得来的。

一方面,重阳节也同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过由于九与久同音,“久久”有了健康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更多了敬老、求寿的传统。

2013年,我国更是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设立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组织关怀老人、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活动。

另一方面,古人也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因而要通过登高、插茱萸、戴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行为来辟邪、祈福。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习俗更多成为了一种将家人团聚在一起的仪式。

今年重阳节正逢国庆假期,秋高气爽,正是陪伴长辈、阖家登高远眺、赏秋景“辞青”的好时机。

有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从先秦到近代,无数文人骚客在重阳节留下了许多诗句。有人记录节日氛围、留下美好的祝愿,有人写下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更多人借景抒怀、以物喻人。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介绍了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和习俗。

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所写的“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以及王维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点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节日里对与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主席的这首《采桑子·重阳》描绘了战场上的重阳节,并借赏菊抒发了战事胜利的喜悦。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同样在重阳节与好友一同登高,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则呼吁同伴趁着节日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借花喻人,看似赞美白菊,实则表达了自己与少年人在一起的愉悦。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的千古名句“人比黄花瘦”则抒发了自己重阳节独自赏菊花、饮酒的寂寥。

……

你还知道什么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