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瞒天过海〗

释译:防备十全十美,便容易懈怠;平常司空见惯了的,往往不容易引起怀疑。

计名由来:唐贞观十七年(643)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率军30万御驾亲征高丽国(朝鲜)。太宗来到漫无边际的海边,见白浪滔天,汪洋一片,为怎样才能安然渡过大海担心起来。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起拜见唐太宗,向太宗禀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可将海水变干,定能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人,龙颜大悦,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

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的引领下,穿过一条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绣幔锦帘、茵褥铺地的大厅中,文武百官正在此迎候。太宗召见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摆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开怀畅饮……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尽数倾倒,房屋摇晃。太宗忙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四周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在船上)。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此时,张士贵、薛仁贵才如实禀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之计,得风势助威,30万大军已经成功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

这就是传说中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指的是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安全地渡过大海。这个“天”的含义就非常广泛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指忠心维护的“天子”,而是指应该予以消灭的敌人。

古代战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孙子兵法36计之第一计)(1)

隋开皇四年,隋文帝杨坚命杨广为统帅,大将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陈国。隋军大队人马来到江北,大将贺若弼想要出奇制胜,便尽力掩盖隋军渡江的意图,以麻痹陈国军队。

他先是组织隋军在沿江一带频繁调防,且每次调防都是张旗列队,虚张声势;同时又派出大批士兵经常沿江打猎,故意做出安营扎寨的姿态。

开始,陈军以为隋军将至,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应战。后来,见到隋军只是调进调出,看不出有渡江的意图,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不那么在意了。再加上贺若弼还把准备用来渡江的战船统统隐藏起来,只在江边摆一些小船、破船,陈军看不出隋军有立即渡江的意图,戒备心就更加松懈了。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了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由于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生擒徐州刺史黄恪在内的6000余人,随后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今南京),最后灭掉了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