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守护地球家园必须恪守的重要生态文明理念爱护地球,人人有责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重拾花靥藤影、寻觅鸟语兽形,通过打卡自然资源系统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治理修复的成效,更加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世界地球日让绿色地球美丽富饶生生不息)

世界地球日活动纪实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守护地球家园必须恪守的重要生态文明理念。爱护地球,人人有责。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重拾花靥藤影、寻觅鸟语兽形,通过打卡自然资源系统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治理修复的成效,更加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国土育万物。“一花一草皆风景,一虫一兽亦有情。”愿我们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地球倾注爱与温暖,让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享受草木茂盛、开满鲜花、生机勃勃的生境。

青山黛

露天矿坑绿意盎然

  阳春三月,春雨润物。走进河南省义马市,这座以能源化工而闻名的城市处处绿意盎然、充满活力,全域绿化、科学绿化、乡村绿化的成果随处可见,生态义马建设成效斐然。

  北露天矿是我国黄河以南地区的一个大型露天矿,矿井设计开采储量2250万吨,近60年累计生产原煤3047万吨,为义马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北露天矿筹建于1959年,1967年3月正式建成投产。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深陷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域岩体变形、断裂垮塌,危岩裸露,边坡稳定性较差,矿坑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2018年8月,北露天矿政策性关闭。随后,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担了该矿坑生态修复治理的重任。

  北露天矿治理区总面积5.86平方公里,其中矿坑面积2.0815平方公里,矿坑最深处约100米。如何拿出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地治理矿区,实现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双赢”?该局党组成员董来林,作为义马市的林业专家和该项目的规划执行者,经过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创新思路,拿出了有前瞻性的可行性报告,提出加大对废弃矿山的治理力度,多措并举进行生态治理修复。该项目把北露天矿坑科学划分为8个版块,将栽植密度设定为每亩111株,采用客土栽植法植树造林。针对矿坑落差大的情况,选用机械填沟造地;为丰富地表植被,特意在林下种植油用牡丹等中药材,林间附以花草,实现了美化与绿化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土壤活性和环境改善。2018年11月,义马市共2000余人在矿坑参加义务植树,用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

  3年多来,北露天矿坑完成造林投资2000万元,矿坑及周边绿化造林2600余亩。栽种银杏、白蜡、油松、雪松、楸树、核桃等16万余株,栽植油用牡丹、樱花、海棠、连翘等20万余株,500亩七彩花卉点缀其中,实现了美化与绿化相结合。矿区综合环境得到改善,使昔日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矿坑荒地焕然一新,各类绿植生长繁茂,已华丽变身为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地质公园。“原来这里饱受煤灰矿渣困扰,我们只能常年门窗紧闭,现在家门口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我们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矿坑附近的居民高兴地说。

  (特约记者 贺斌)

百鸟鸣

生态立县引百鸟朝凤

  近年来,迁徙到辽宁省桓仁县水鸟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鱼类资源,已成为鸟儿的“天然庇护所”和“营养仓库”。这一切得益于该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

  今年三月以来,随着冰雪消融,数以千计的中华秋沙鸭、苍鹭、大雁、绿头鸭等鸟类在阳光下飞翔,如同优雅的祥云,为美丽山城增添了一份灵气和生动。据不完全统计,桓仁县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其中有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大天鹅、鸳鸯、斑头秋沙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苍鹭、绿头鸭等省重点保护动物随处可见。

  近年来,为了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该县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同时,从2021年以来,该县深入推行林长制,完成退化林修复2000亩、森林抚育3.9万亩、迹地更新9700亩;持续落实河长制,推进治水常态化;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和水源地保护力度,持之以恒打好大气、水、土壤、青山污染防治攻坚战,使桓仁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展现出了一幅青山绿水间,人鸟和谐相处,城市腾飞发展的美丽画面。

  (特约记者 周林)

草木新

草肥水美植被丰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河曲弯弯,炊烟袅袅,牛羊悠闲。这是大草原留给我们的遐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格勒盟锡林浩特市通过草原保护修复、适度放牧等方式,让大地更绿、草原更美。

  截至2021年末,锡林郭勒盟通过实施系列措施修复退化草原80万亩,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6.19%,草原生态持续恢复好转。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首批草原生态工程项目,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作为典型草原试点启动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涵盖严重沙化草地生态修复治理、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治理、野生优良乡土草种抚育三项建设内容,治理面积达7.6万亩。

  为确保草原永续利用,锡林郭勒盟还制定完善了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制度。根据2021年编制完成的锡林郭勒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锡林郭勒盟64.18%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区)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禁牧区3845万亩(含固定打草场)、草畜平衡区23371万亩,年内共查处超载过牧、禁牧区违规放牧等案件百余件。通过草畜平衡、禁牧制度的落实,还治理沙地重度危害区36万亩,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讯员 贾宝军)

绿水清

修复一条河 灵动一座城

  “千年卧龙老磁河,碧水清波绕村头。绿树拂岸千枝翠,金鳞浅底莲中游。沃野万顷河水灌,五谷丰登品质优。”诗中描绘的是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县界老磁河的美景。磁河常年流水,滋润着大地,补充着地下水。河北省新乐市木刀沟河作为磁河的北向支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干涸,荒废了好多年,河道中到处被取砂开矿,造成坑洼遍野、杂草丛生。近年来,新乐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木刀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提上议事日程。新乐市的木刀沟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完工后,“磁河之美在自然”的景象再现,随后磁河(木刀沟)生态修复工程二期工程列入新乐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届时一个全新的木刀沟河生态湿地即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近日,记者在木刀沟河畔看到,前来游玩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河道里绿水清波,波光粼粼,河岸上处处绿草茵茵,游人三五成群。

  据了解,木刀沟总的工程项目涉及新乐市域范围的总长度为6.42公里,总占地面积约455.6公顷,项目总投资3.2亿元。“历经1年8个月时间,投资1.2亿元,占地124.7公顷的新乐磁河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于去年底完工,即将在今年投入运营阶段。

  “木刀沟河生态修复立项后,新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时落实木刀沟河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并保证了用地指标,为推进木刀沟河生态修复工程提供规划和用地保障。”新乐市局规划设计科科长王骥说。木刀沟河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后,坚持生态性、人性化、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整体最优五大原则,通过对木刀沟河道疏浚、蓄水,设置休闲活动场地,如文化广场、滨水广场、滨水栈道、自行车健身场地等,营造滨水景观和引导滨水景观休闲活动。同时,设置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推广共享生态理念,与城市慢行系统结合,形成城市的慢行休闲环。

  目前,木刀沟河的整体景观格局是:构建“一轴、两带、两区、六园、多点”,同时在保护林、田、河生态基底的基础上,修复木刀沟弹性的蓝绿生态基底,构筑城河渗透的公园绿色空间体系,建成集生态保育、自然教育、活力健身、文化休闲、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滨河绿道绿廊,编织一条连接新乐市与正定国际机场的“蓝绿纽带”。

  生态修复离不开水。木刀沟河道蓄水分两部分,新元高速上游引用南水北调进行生态补水,新元高速公路下游引用污水处理厂中水打造生态湿地。在蓄水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相关水利工程检测试验,蓄水深度3米,补水总方量将达到70万立方米左右。木刀沟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将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修复一条河,灵动一座城。木刀沟生态修复工程蓄水,标志着生态修复工程进入新阶段。接下来工程继续按照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有关标准要求,以“绿色、生态、自然”为主题,高标准对木刀沟河新乐城区段全部生态修复。通过对木刀沟生态修复,辐射带动开发区和11个村庄环境改善。

  木刀沟河生态修复工程是新乐市自然资源局、城建局等多部门共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新乐局副局长王洪学表示:“木刀沟河是新乐市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保护好。保护好的前提是落实湖长制、河长制。木刀沟河在完成修复后,接下来还要落实磁河产权登记工作,做实做细修复治理工作,推动城河互动和人文生态融合交流,让木刀沟河真正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特约记者 王瑞夫)

古木秀

留下古树名木“绿色化石”

  古树为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名木为稀有、珍贵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记录和生动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自然历史变迁的痕迹。古树名木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难得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林业局、盐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全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通过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健全保护法规、完善保护政策等多项工作,加大对古树名木普查管护力度,统一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做到发现一株、确认一株、登记一株、保护一株,不仅摸清了域内古树名木资源家底,还做到对古树名木有史记资料可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在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中,工作人员从城市到农村,从小区到田头,从河堤到海边,从厂房到滩涂,历时3个春秋,踏遍盐阜大地,寻找每一颗古树名木,寻查每一颗古树名木的记载。普查结果显示,盐城市共登记古树名木共计156株,一级古树25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97株,名木12株;古树群1个,共6株。其中,树龄已达980多年的“龙树”,生长奇特,造型别致,树干上一对突起的龙眼栩栩如生,掩藏于茂密的枝叶中,酷似从云端直插大地的游龙,留下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通讯员 陈娟 许世鑫 许虎)

良田沃

废弃矿区变绿地农田

  日前,记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镇田心铁矿废弃矿山治理现场,只见昔日地表裸露、支离破碎的废弃矿山,通过实施清表除险、覆土修复、绿化种植、道路铺装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如今已变成一块块绿地和标准农田。

  田心铁矿矿区位于闽江流域支流源头区域,与素有“客家丹霞第一山”之誉的冠豸山风景区遥相呼应,铁矿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连城县自然资源局的主任科员吴焱辉介绍,作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之一,连城县遵循“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的方法,实施田心铁矿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1.18亿元,整治面积1890亩。

  据项目实施方经理傅炳炘介绍,该项目采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山土地复垦工程和辅助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修复等为重点整治内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各元素,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复绿措施,目前已实施边坡绿化面积18.54万平方米,平整破碎地形并播撒草籽复绿面积6万平方米。

  在矿山土地复垦工程方面,项目利用矿区东部平缓地带,实施水田复垦,共修建排洪沟1400米,修建灌溉渠2500米,修复灌溉渠1200米,埋设供水管1900米,新增水田面积145亩。新增的耕地与原有的农田相连,形成连片耕地区域。此外,该项目还因地制宜将原矿区3个露天采矿坑改造为3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7.6万多立方米,在汛期可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而到了旱季,则可为下游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作为项目监督单位的连城县自然资源局,从综合整治方案的拟订、建设单位的资质把关、问题查摆、施工进度督促、项目的具体实施,到当地百姓有关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自始至终都有一名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人员全程参与。“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从项目实施前就决定把这个项目做成精品工程。”吴焱辉说。

  如今,经过综合整治后的田心铁矿废弃矿山原矿区已重现绿水青山,生态调蓄池开始蓄水,山上各种兽、鸟、昆虫活动频繁,昔日的废弃矿山如今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肥沃,变成了一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金山银山”。

  (特约记者 吕洪荣 通讯员 巫金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