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一个叫玄奘的青年和尚带领一个弟子离开唐朝京城长安,到天竺西行游学。途经高昌国,那里的人们非常崇仰佛教,因当时大唐王朝威名远播,他们的到来让国王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赏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玄奘克服了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最后到达了天竺。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之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辩论会上主讲经学受到了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行天竺取经,历时十九载,行程几万里,轰动大唐王朝上下。后来,他的弟子据玄奘西行旅途见闻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始在市井间广为流传。

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还是文学家(明代贡生吴承恩科场失意家道衰落)(1)

吴承恩,明代文学家,明朝淮安府山阳人。 据传,吴承恩小时候勤勉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擅长书法,精于绘画,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总之一句话,多才多艺的青年才俊。少年时期就因才华横溢名闻乡里,受到人们广泛赞誉。《淮安府志》记载:"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勤奋好学外,还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 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恃才傲物、愤世嫉俗,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得曾经笼罩在自身的金色光环逐渐黯然失色。吴承恩虽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 ,二十来岁婚配娶妻,忠贞守份。

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还是文学家(明代贡生吴承恩科场失意家道衰落)(2)

嘉靖十年即1521年,吴承恩在府学科考中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但参加乡试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在遗憾中离世;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吴承恩再次来南京乡试会考,落第而归;嘉靖十六年即1537年,他又一次在应考中败北。此时,他感慨自己时运不济,悲叹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是天不助我也。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或许与他的不善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有关吧。直至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他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但分配落选。此后几年任职大明低级官员的宦途中,因他不同流俗,刚正爽直,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同流合污,对黑暗的社会持否定态度,终于在嘉靖三十七年即1558年,受人诬告而还乡归隐。回想起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吴承恩可谓是半生流离半生坎:父早过世,母老家贫,仕途不畅,官场腐败,社会黑暗,而此时的自己已近耳顺之年……

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还是文学家(明代贡生吴承恩科场失意家道衰落)(3)

他开始深沉地思索起社会人生这个大课题,便在之前写作的《西游记》初稿的基础上,费时创作,精心润色,把胸中的苦闷压抑与抱负理想,淋漓尽致的挥洒于笔墨纸端。父亲生前曾寄予他的科举成名、宦海清风的愿望,或许在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护佑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得到了验证。明万历元年即1573年,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成稿。纵观吴承恩一生的历程,以及他创作《西游记》的艰辛,恰如86版《西游记》的片尾曲词: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大家好,我是 已凉夜风未寒时,欢迎朋友阅读、点赞、评论,并点关注。愿作者笔下的文字伴君身体康健、家业兴隆、抵达人生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