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某些营销净水器的订阅号每天推送的那些文章,确实挺反感的。他们不遗余力夸大水环境污染,直接无视市政供水行业在水源地保护、水厂工艺上的投入和努力,直接将水污染等同于自来水水质的恶化,刻意谣传自来水中的各类污染情况,甚至不惜动用各种伪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科学”以达到他们的营销目的。在这些人的营销中,有诱导百姓过度消费的;有卖了不管导致净水器变污水器的;更有直接销售各种低门槛代加工的低劣产品的……

30度会产生水垢吗?硬度不等于水垢(1)

水垢是怎么形成的?

水垢,简单来说,就是碳酸氢钙和碳酸镁沉淀。绝大部分人都会理所应当地联想到水的硬度,认为水的硬度越高,结垢现象越是严重。事实上这句话只是说对了一半,水硬度确实是形成水垢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原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卢金锁教授研究了水垢形成的机理,认为生活饮用水中本身存在着碳酸氢根的自平衡,反应式如下:

30度会产生水垢吗?硬度不等于水垢(2)

30度会产生水垢吗?硬度不等于水垢(3)

但是当我们烧开水时,平衡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温度升高或压力变化),导致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反应平衡向右转化,碳酸氢根更多被转化为碳酸根和氢氧根的形式。

当水中的碳酸氢根和氢氧根与水中心的钙镁离子结合,水垢即形成,反应式如下:

30度会产生水垢吗?硬度不等于水垢(4)

30度会产生水垢吗?硬度不等于水垢(5)

所以,生成水垢,除了要有足够的硬度(钙镁离子),同样需要碳酸根和氢氧根,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国内外实践发现,一般当水的硬度达到250以上,煮沸后即可能会出现水垢。卢教授的研究成果,也为从源头阻断水垢的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硬度是洪水猛兽?

TDS笔,长期以来一直是净水器商家最有力的“科学法宝”。在净水器商家的口中,硬度等同于水垢,被视作洪水猛兽,将极大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结石等疾病,并以此为“理论”,大肆营销起反渗透原理的家用净水器。

但事实上,硬度真的就是洪水猛兽吗?

如果横向对比国内外水质情况可以发现,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的水体硬度并不比我国低,甚至有部分国家为了保证水中的硬度,对处理后的自来水进行再矿化来提高硬度,部分国家甚至以口感为划分,认为硬度在<450范围内的饮用水均为口感较好的饮用水。

其实,这正是我国特殊的饮水习惯所产生的差异。我国饮水普遍信任煮沸后再饮用的习惯,如上文所述,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水中的硬度(溶解性钙镁离子)将部分转化为水垢(碳酸钙和碳酸氢镁)。而欧美国家普遍以生饮为习惯,其水中的硬度,即全部为溶解性钙镁离子形式,而不存在碳酸钙碳酸镁的形式。即同样硬度的水,在中外不同的饮水习惯下,人体摄入的物质即存在了差异。

由于水垢是一种直接肉眼可见的物质,很大程度影响了用户对自来水品质的判断,不少市民谈“水垢”色变,产生了一种硬度一定是坏东西的观点。

但科学的来说,我们并不能武断的说喝了含部分水垢的水即一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以科学的态度,我们发现,目前尚没有饮用高硬度水与结石等疾病有显著相关关系系的证据,同样的,也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饮用高硬度的水有益身体健康。过度渲染水垢的危害,和夸大饮水的保健作用一样,都不是不具备科学说服力。

从自来水品控的角度而言,只要是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限制内的,均为合格的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