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苏州注定要过个热闹年。

受疫情影响, “就地过年”口号喊遍全国,而苏州又是人口输入大市。据统计,今年苏州有约60%的外来人口会留苏过年。因此相比往年的“空城”,苏州的牛年春节必定火红又热闹。

在留苏过年人士中,陕西籍人士又是特别的群体。虽有着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但相似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与苏州有着深厚的渊源。由苏州市委网信办发起的#苏州年最江南 新春系列主题活动因此特意采访了部分在苏陕西籍人士,他们在苏州的春节生活图景,想必能架起两地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能一窥古城在新节面前的不同姿态。

熊翔,苏州市陕西商会会长

陕西人在苏州怎么样(陕西人在苏州过苏州年)(1)

熊会长来自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汉中,来苏已经25年了。目前在苏州事业顺利,家庭圆满。

由于担任苏州市陕西商会会长,熊会长并不像一般的异乡人那样有很强的思乡情结,因为他经常往返两地,处理事业及商会事宜。苏州与陕西,更像他的两个家。不过由于对于家乡的感情始终更深厚一些,因此非常专注与陕西文化在苏州的传播,也多次组织在苏陕西人开展聚会及商务合作等活动。在这个圈子内,熊会长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熊会长是个非常健谈又乐观的人,对于政府提倡的留苏过年,他深以为然。并且表示:只要心态好,在哪过年都一样。苏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既有三千年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化的都市文化,足以满足异乡人春节的娱乐/生活/生活等需求,而且平时亲人之间多联系多见面,也可抵消过节时不能团圆的遗憾。或许,对于在苏州生活了25年的他来说,苏州已经第二故乡了。

鱼俊宏 苏州市陕西商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文化传播大使。

陕西人在苏州怎么样(陕西人在苏州过苏州年)(2)

作为苏州市陕西商会的常务副会长,鱼会长对于苏州陕西两地显然有着比常人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鱼会长于2004年大学毕业后来苏州工作,06年开始创办自己的平面设计公司,经过多年打拼,目前公司已由当初80平米的小店扩张为1000多平米的颇具规模的公司。在事业发展顺利的同时,因为眷恋家乡,鱼会长也一直与陕西保持密切的来往和关注。2018年他在西安成立陕西高山景行文化传媒公司,重点致力于当地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鱼会长本身所处的行业及个人的文化素养,都决定了其对于文化领域,尤其是对自身最为亲切的陕西文化有着高度关注,也为其在苏州的文化传播工作做了大量铺垫。2019年,鱼会长与西安工艺美术学会合作,在苏州太湖书院成立允中艺术馆,致力于陕西历史与艺术作品的展览和宣传。

谈及在苏州过年,鱼会长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在这种特殊时刻,每个人都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身体力行为抗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毕竟,平安就是最大的福!

宁盛昌,苏州太湖书院允中艺术馆馆长

陕西人在苏州怎么样(陕西人在苏州过苏州年)(3)

宁馆长同样来自汉中市。 2016年来苏州后,一直从事广告传媒行业。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2019年,当时还不是宁馆长的他,接触了西安工艺美术学会,陕西历史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让他倍感自豪,因此萌生出在异乡宣传与传播陕西文化的念头。之后,宁馆长与好友一道,在 太湖之畔建立了允中艺术馆 ,致力于展示与传播陕西文化,该馆与西安工艺美术学会合作共办,目前已成为苏州为数不多的以传播陕西文化为主的公益机构。

虽在苏州多年,但宁馆长多数春节都会选择回乡过年。今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很多人都选择就地过节,宁馆长也不例外。据他介绍,由于苏州政府的留苏关怀到位,周边很多陕西籍同事也都选择留苏过年。在苏州过年,生活上食品采购、外卖餐饮等都很便利。娱乐上苏州古城也有足够的园林、山水等可够游览,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各种免票等惠民活动等,虽然不能归乡,但在苏异乡人能从中感受到十足的年味,过一个幸福热闹的苏州年。

宁馆长也希望疫情之后,家乡的人有机会一定要来苏州看看,感受一下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江南文化。他相信两个古城之间精彩的文化碰撞一定会给家乡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他初来苏州时就爱上这个城市一般。同时,他也希望苏州市民也能多了解他的家乡。他自信,陕西文化厚重的质感也会让看惯了小桥流水的江南人为之惊叹。

贺文斌 苏州知名画家

陕西人在苏州怎么样(陕西人在苏州过苏州年)(4)

贺文斌老师来自陕西铜川市,靠近古城西安。他于1991年来苏,在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上大学,至今在苏已经30年了。

贺文斌老师大学时从事装潢设计专业 ,毕业后选择留在苏州,担任苏州职业大学的老师。同时还兼职过室内设计师和软装设计等,之后开始创作作品,转型成为画家。作为画家,他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常常被人遗忘了他的正牌职业。

谈起在苏州过年,贺老师十分感慨。一方面对于家乡的亲人,他有许多牵挂和歉意,虽然如今网络发达,亲人间也经常打视频电话,但在过年这种特殊时刻,镜头前再多的关怀也始终无法代替亲身而至时的一个微笑。这恐怕是异乡人均无法避免的失落。

但另一方面,作为在苏州生活了30年,且已安家生子的“新”苏州人,他对于苏州的生活也已经十分适应。贺老师在苏多年,加之学术交流、艺术圈子等原因,在苏州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他已经能轻松听懂苏州话,对这种城市也有了很深的认同感。因此随着个人身份转变的完成,对于贺老师来说,他的春节早就更多是“苏州年”了。

对于今年的疫情下的春节,大家也都表达了对于家乡和苏州的祝福。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希望无论是家乡还是苏州的人们都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最重要的是做好居家防疫,用实际行动来助力疫情早日结束。

最后,对于本次活动,他们均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们都认为两地虽然文化差异巨大,但都是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古城。两城文化反差明显,因此美感也来得格外震撼。贺老师笔下因此有许多两地文化融合的美术作品,后期更投身于苏州本地建筑和文化的研究创作。而两位会长和宁馆长也都在苏州专注于陕西文化的传播,这既来自对苏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源于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他们的这种努力下,苏州与陕西之间才能进一步加深文化交流与彼此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