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有人在用仪式感这个词,到底仪式感的定义是什么?

互联网让很多词语莫名其妙的流行起来,比如仪式感这个词,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当下如何准确的定义它,但只要一问身边的朋友,立马会有一堆例子抛给你:

早起精心准备,认认真真吃早饭;

明明两个人已经水到渠成,但依然不能少了求婚;

过什么节吃什么样食物。

例子太多了,趁这个词语还没有被玩烂的时候,我也想蹭个热点谈谈我心中的仪式感。

对铁道迷来说,在日本旅行有一个非常非常爽的体验。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

超级自由的车头视角!

在霓虹国除新干线之外,几乎所有的旅客列车都有不封闭的车头。所以我经常向朋友安利,铁道对我来说已经交通方式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尤其是你能眼睁睁的看着列车前行,正前方风景的变幻以及轨道、道岔、对面来车……

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自由的品位列车驾驶员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操作,每一句『信号~よし!』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2)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3)

随着这种自由观察玩味的次数增多,我慢慢的开始关注一个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细节。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4)

铁道怀表,在日本被称为『鉄道時計』,是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生产,且一直在使用的另类计时工具。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5)

刚知道这个玩意儿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有意思的玩意儿,心想也许是JR公司太不与时俱进了,这都什么时代了,想要看时间太多方式了,日本人真会装逼哈哈。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6)

难道是日本人舍不得更新换代,与驾驶室中其他的部件相比,貌似铁道怀表反倒是最新的。

直到我看到新干线驾驶室的图,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7)

我勒个擦,新干线这么先进的玩意儿,居然也在使用如此怀旧的计时工具??

再搜搜图看看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8)

果然在使用!(285km/h,看图猜线路)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9)

果然在使用!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0)

放铁道怀表的地方,貌似还给了一发追光!!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1)

鼓起勇气搜搜自家的驾驶室,连早期出口到中国的高速动车组——非统型CRH2A,居然也给送了一个放怀表的槽!这是它日系血统的一点胎记……

其实铁道怀表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往前推几十年,看时间哪有那么容易,想拥有一块表本身就非常奢侈。如果说一块表是『铁路怀表』或者说这块表是『铁路上用的』,那就好比今天说『天文台标准』一样,是精准可靠的代名词,代表着最高素质的机芯。

传说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因为火车驾驶员的计时工具都是自备,结果因为两个不同列车的驾驶员怀表时间差了四分钟,导致列车相撞。从那以后,计时工具就成为铁路工作者的标配,而且制定了严苛的采购标准。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2)

就像日本料理师傅去找工作什么都不用带,但必须得有一套刻着自己名字的刀具。一个火车驾驶员上班的标配,铁道怀表就是他战斗的工具

如果要问我什么是仪式感,那我认为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使用铁道怀表,就是一种迷人的仪式感!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3)

你也许会觉得,造火车的时候把计时工具装在火车上不就行了嘛,这个时代还看怀表太装逼了吧。

其实无论瑞士、德国还是美国,都曾为制造稳定精准的计时工具而倾注了心血,但日本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在列车严格按照时间表运行的日本,普通人也要求火车时间精准到极致。曾经有一个钟表设计师就这样说过,『 我们制造石英钟表的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脆弱而欠缺精准的机械钟表会让它的主人误了电车 』

日本铁道运行之所以如此准时,就是依靠控制中心的时间系统,与列车驾驶员携带的『鉄道時計』合。换句话说,铁路怀表就是支撑着日本公共服务的无名英雄。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4)

由キハ40改造的『隼人之风』列车,司机下班之后,会带走怀表和大闸的把手……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5)

历代精工铁道怀表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6)

被送入铁道博物馆的铁道时计,左边怀表是驾驶员用的,右边是乘务员使用的腕表。

也许真是我们的时代看时间太容易了,随便掏出手机,立马就能看到时间。

还好有这群列车驾驶员,他们要是也用手机看时间,那还有人敢坐火车吗?谢谢他们保留了一份对时间的敬意,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去恪守『准时』的诺言。

30年的日本列车(看看日本火车司机的怀表)(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