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昨天是中考第二日,考生进行的是数学、英语和社会·思品学科的考试。昨晚,这三个学科试卷命题小组权威发布试题解析。

数学注重思维凸显能力

今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卷严格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和《2015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内容范围与要求进行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重视数学文化,关注人文素养

渗透数学文化,陶冶学生心灵,感受数学魅力,使数学具有更为积极的教育功能。借助升学考试渗透数学文化是温州数学卷近几年的一大特色,今年也不例外,如本卷第20题:

数学中考试卷类型(英语等中考试卷特色在哪)(1)

各顶点都在方格纸格点(横竖格子线的交错点)上的多边形称为格点多边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奥地利数学家皮克(G.Pick,1859~1942年)证明了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其中a表示多边形内部的格点数,b表示多边形边界上的格点数,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如图,a=4,b=6, 。

(1)请在图甲中画一个格点正方形,使它的内部只含有4个格点,并写出它的面积。

(2)请在图乙中画一个格点三角形,使它的面积为,且每条边上除顶点外无其它格点。

本题要求学生利用皮克公式将作图与简单计算融为一体,既具备了一定的开放度,又包含了一定思维含量。该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了数学魅力。

二、渗透PISA理念,考查建模能力

受国际PISA测试的启发,本卷尝试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第16题:

数学中考试卷类型(英语等中考试卷特色在哪)(2)

第16题 图乙

第16题 图甲

图甲是小明设计的带菱形图案的花边作品。该作品由形如图乙的矩形图案拼接而成(不重叠、无缝隙)。图乙中, = ,EF=4cm,上下两个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54cm2,其内部菱形由两组距离相等的平行线交叉得到,则该菱形的周长为 cm。

本题以设计花边为载体,蕴含PISA理念,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核心内容,让学生经历以计算、推理等活动为主线的问题探究过程,突出考查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思维方法,凸显数学本质

压轴题的设计应不局限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考查,更要体现数学思维过程的考查,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探究能力。如本卷第24题:

数学中考试卷类型(英语等中考试卷特色在哪)(3)

如图,点A和动点P在直线l上,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Q,以AQ为边作Rt△ABQ,使∠BAQ=90°,AQ∶AB=3∶4,作△ABQ的外接圆O.点C在点P右侧,PC=4,过点C作直线m⊥l,过点O作OD⊥m于点D,交AB右侧的圆弧于点E.在射线CD上取点F,使DF= CD,以DE,DF为邻边作矩形DEGF.设AQ=3x。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BQ,DF。

(2)当点P在点A右侧时,若矩形DEGF的面积等于90,求AP的长。

(3)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

①当AP为何值时,矩形DEGF是正方形?

②作直线BG交☉O于另一点N,若BN的弦心距为1,求AP的长(直接写出答案)。

本题属于动态探究综合题,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运动方式亮相。通过一动点P,带动整个图形变化,巧妙地将圆与矩形进行有机结合。问题设计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计算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本题不仅将三角函数、圆、矩形、方程、轴对称等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更蕴含着方程、分类讨论、转化等诸多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今年的试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具有积极的教学导向作用。

英语基于语言运用拓展国际视野

今年温州市英语试卷继续侧重对考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的考查,严格遵循《201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内容范围与要求进行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基于《课标》,贴近生活

2015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试卷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英语学科的特点,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功能。试卷体现对初中基本语言知识的覆盖,没有偏题、怪题。试题均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命题的背景或表达的话题,涵盖《英语课程标准》中全部24个话题。如:听力题考查听懂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中正常语速的七段对话和一段独白。口语题要求考生和“考官”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五个来回的问答,并根据要求说一段话。单项选择中提及了参加学校俱乐部、参观动物园、去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加拿大的Alberta旅游等场景。完形填空题话题励志,讲述了一位热爱舞蹈的少年不言放弃、坚持追求自己梦想的故事,主题鲜明、催人上进。

二、题材广泛,语言地道

试卷在题材和体裁上注重多样性,内容新颖。题材涉及个人情感、节日活动、社会行为、娱乐活动、科普知识、合作交流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诗歌等。语篇具有积极的价值立意,体现语言的教育功能,并融语言知识与生活哲理、科普常识为一体。

如阅读C篇通过英国Hengly村庄的一场种豆比赛的曲折过程和出人意料的结果,阐述了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阅读D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智能家居(smart home)的基本功能和新型理念,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试卷语言表达地道、用词精炼、原汁原味。文本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国际视野。如单选中介绍了澳大利亚盛行的极限运动kite surfing。书面表达在真实情景和语境中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给美中文化交流中心(ACCEC)写一封要求担任自愿者的自荐信。

三、形式新颖,设计巧妙

试卷整体形式活泼,富有创意。如:阅读A篇以书目和篇章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包括国际枕头大战节(International Pillow Fight Day)在内的世界上最有趣的节日。阅读B篇是关于对美国小镇Monronroeville的一家餐厅禁止儿童入内就餐规定的讨论,以现代微博、微信等媒体常用的非连续文本形式来表达多观点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结论式议论文的形式。

试题设计巧妙,富有创意。单项选择和词汇题的微语境设置充分。如单选第五题I fell off the bike on my way to school. , I wasn't hurt. (A. Luckily B. Suddenly C. Politely D. Recently) 。词汇题以西方社会流行的庭院买卖(yard sale)为背景,用幽默夸张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出一位购物狂的有趣形象。该话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巧妙地将考点融入语篇。任务型阅读要求考生将不同主题的诗歌进行归类,创造性地将诗歌这一体现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教学内容融于试题,有效地发挥出考试评价对日常英语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

四、关爱学生,凸显能力

试卷延续温州市英语试卷语篇及设题的原创性特点,使得试卷的信度得到充分保证。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所采用的图片清晰达意,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语篇,如阅读D篇的智能家居图准确表达出其远程控制的特点。整卷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设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试卷版面布局合理,语言规范,指令明确,有助于考生发挥出真实的语言水平。

试卷积极反映考生在课程标准要求范围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听力和口语题要求考生围绕相关话题准确做出反应的能力;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题检测考生在情景和语境中的语言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阅读题既测试考生获取文中细节信息的基础阅读能力,也测试他们克服生词障碍、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段落和文本主旨大意等较高等级的阅读能力。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约110词的应用型作文,在测试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测试了考生交际策略和学习能力。

社会·思品培养思维习惯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远距离跋涉中,行者们会依据预定目标不断调整方向,以免南辕北辙。同样,站在初中学习的终点,我们不应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目标清晰方向正确,成功才有希望。基于此,2015年社会·思品试卷在严格遵循浙江省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力求凸显学科核心要素,挖掘新元素,呈现新气息。

一、我们为什么出发?

对毕业升学考试的目标设定应该基于对学科核心要素的认识,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社会·思品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社会·思品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关键成就,主要包括:人格品质、家国情怀、历史认知、发展意识、法律规范、区域认识、空间思维、史论结合、社会参与等。这些社会·思品特有的核心要素,既是学科教学的追求,也是试题命制的方向。

二、我们永远在路上……

在2015年社会·思品试卷的命制中,我们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价值引导:追求知行合一。试题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引领是社会·思品学科的鲜明特色。2015年卷坚持正面导向,弘扬正能量,如温商助力五水共治、崇德向善的温州行为等,运用学生熟悉的鲜活案例,发挥其示范榜样作用。同时,我们更加强调学生将这种认识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在“知”的基础上落实“行”的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如第8题设计学生参与《电视问政》、第21题消费者的维权行动等。

2.能力立意:追求思维深度。与首次采用闭卷形式的2014年卷相比,2015年卷体现了更为综合的能力要求和思维深度。如第25题以中日关系为线呈现了隋唐时期、甲午前后、20世纪30年代、抗战之后、21世纪以来等不同时期的五组材料,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恩怨情仇、现实中的机遇挑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论证中日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做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本题要求学生具备筛选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提炼、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材料论证观点的能力等。此外,对学生能否提出符合世界主题的史观、能否严密论证与清晰表达等方面也提出综合要求。

3.素材选用:追求逻辑主题。提供的材料具有较高关联度,从而避免设问的单一性,使每一道题目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是2015年卷的一个追求。如第22题,围绕着“创新中国”这一主题,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三个热词结合在一起,其逻辑关系表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创新中国”的背景,《中国制造2025》是具体规划,“互联网 ”是载体之一。同样,设问的逻辑在于,首先要感知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其次要明确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途径,然后要了解“创新中国”的重要意义。

4.学科思维:追求适度综合。试题着眼于主干知识的考查,但并不“停格”在“纯知识点”上,而更多的是“流淌”在知识的联系上,凸显社会·思品学科的思维价值。这种“联系”表现在:①学科知识和实际材料的联系,绝大多数试题联系了当今社会的热点或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联系已经普及整卷。②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即学科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如第24题考查海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该流域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必要性。③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即思品、地理、历史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如第23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从人与自然(生态宜居的环境)、人与他人(崇德向善的社会正气)、人与社会(遵纪守法的社会秩序)三个角度阐述如何进一步建设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本题极具开放性与综合性。

总之,2015年社会·思品试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逻辑表达能力。试题立意高远、舆论导向正确;内容切近生活,语言表述严谨。同时,命题紧扣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要素,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指明新的方向,期待全体社会·思品教师带着坚定的信念,充满力量地前行。

本文转自:温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