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4首)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六岁能属文。669年入蜀漫游,直到671年离蜀,居蜀期间诗文大进。670—617年在成都,还到过金堂、彭州等地。他从长安入蜀,写下“入蜀纪游诗三十首”,是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擅长五言,风格清新秀丽,格调高华。《全唐诗》编诗二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蜀州:今成都崇州。

五津:指岷江从都江堰以下到犍为一段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解读: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写于王勃入蜀前一年。诗人慰勉即将到蜀州上任的杜少府勿在离别之时悲哀,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唱千古的名句。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中学语文课本。

重别薛华

题注:一作重别薛升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注释:

沉珠浦:珠江的别名。薛华此去应是岭南,故有“旅泊成千里”之谓。

濯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亘(gèn):绵延。

解读:

薛华是王勃在蜀地频繁交往的人物,早在669年7月,绵州(今绵阳)群官设宴款待王勃,王勃作《秋日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一诗并序。薛华前往成都,等到王勃循迹前来后不久,两人又一次作别。此诗上半壮观华丽,下半缠绵伤痛。

游梵宇三觉寺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注释:

三觉寺:即三学寺,位于金堂县城东6公里处的三学山。隋唐时,山上建有延祥寺、广济寺、鸿教寺三寺,后改名为法海寺、普济寺、广济寺,加之前庵开照寺总称三学寺。

解读:

三学山自隋唐以来即已驰名蜀中,在唐代是文人宴集、士女游览之胜地。诸寺庙前后竹树掩映,泉壑优美。在金堂期间,王勃主要活动就是寻访道观佛寺,留下6首相关游历诗。

别人四首(其二)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解读:

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成都山林旷野被烟缠雾绕的图景。

望洞庭诗人王勃(唐诗中的成都王勃)(1)

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