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德国总理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问道:“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书记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1)

经典出处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全文如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何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今引者颇众,注家甚多,解用各异,字面的一般意思就是:治理大的国家就如同烹调小鱼。我以为,综合起来,可以概括发明如下:一曰正颜色,二曰调五味,三曰掌火候,四曰不折腾,五曰合时宜。

1何谓正颜色?

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意、养,其中食色居首位。《论语》记载,孔子对饮食很有研究,也很讲究,有“色恶不食”之忌。如果我们变色而恶,甚至失色而恶,就会犯下“色恶不食”的大忌,就会辜负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文明的选择。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2)

2何谓调五味?

《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记载,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其中有言:“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而且提出要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至味”境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如果失调失和,不仅会有损美食,还会有害健康。当然,调和五味不是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更不是无原则的大锅饭和一勺烩,而是要“灭腥去臊除膻”。孔子的“不食”之忌也有“臭恶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意思是说,食物有异味不食,食材腐败变质也不能食。用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决不能让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3)

3何谓掌火候?

《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记载,伊尹以滋味说汤时还言道:“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依此看来,掌火候不仅要循理数,还要和道术,于今日说来,这简直就是一门领导科学、领袖艺术。若掌握不好火候,锅中小鱼则或未熟、或夹生、或焦糊,甚至溅出了汤油、烧坏了锅底。故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4)

4何谓不折腾?

唐玄宗注曰:“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诗经·桧·匪风》毛传也有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引申到治国理政,就是路线方针、政令律法不可苛繁多变,不可劳民伤财,更不可动摇社稷国本。古往今来,瞎折腾的历史教训不可胜数。然不折腾不是不改革、不变法,而是不能数改无章、多变无常,不能伤民本,不能害国本,不能鱼碎锅翻。用书记的话讲就是:“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5)

5何谓合时宜?

古人认为,五味源于五行,入于五脏,有其天时地利,人当合之。三餐不能不时而食,四时不能反季而食,若不合时宜,美食则未必就是善食。当然,就取食材而言,还不能涸泽而渔,违禁而捕。孔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老子曰:“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乙本)《易》曰:“终时乾乾,与时偕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引申到治国理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情世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