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十二条经商法则 经商之道即做人之本(1)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仇敌吴国,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范蠡看透了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本性,大功告成后及时抽身隐退,弃官从商。他的智慧胜人一筹,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发了大财,而功劳同样巨大的文种,却成为勾践的剑下之鬼。范蠡在19年间三掷千金,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被后人传为佳话。

范蠡有着精明的经商头脑。他的主要经济思想之一是“极而复返”的规律。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规律,即贵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上涨,表现为“一贵一贱,极而复返”的规律。这是很符合现代商品价值规律的,因为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这种商品来供应市场,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该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为此,范蠡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就是说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购。“贱取如珠玉”,意思是说要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收购存贮起来。“贵出如粪土”,也就是说,等到涨价之后,要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尽量抛出。

那么价格波动的根源是什么呢?

范蠡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时代,市场上最大宗、最重要的商品是农产品。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同时还要受到气候的影响,这些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范蠡根据季节变化,做好物资储备,即“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意思是说,从商如同作战一样也要做好准备,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来预测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范蠡把我国早就存在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收获情况的依据。这条古语是:“6岁穰、6岁旱,12年1大饥。”意思是说,每六年就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也会有1个旱年,每12年有个大旱年,也有1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范蠡每逢丰年物价下落时就大胆收进,由于不会年年丰收,买进来的货物不愁卖不出去。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大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便宜货的机会。就这样,他在为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的确是一位商业奇才。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19年当中,他曾经“三掷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致富。即使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而范蠡可以称得上既富且仁了。

范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商之道,同时也告诫我们,经商赚钱不能抛弃做人的本质,乐善好施,拥有良好的品德才是将生意做大的最重要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