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冰盖、冰原、冰架、冰山

冰川: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国际冰川编目规定:凡是面积超过0.1平方千米的多年性雪堆和冰体都应编入冰川目录.

冰盖:又称大陆冰川,是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大于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一般指大陆冰川,南极和格陵兰为两个大冰盖。

冰架:是指陆地冰,或与大陆架相连的冰体(如北极冰架),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崩解后的冰架成为冰山,或者可以说冰山的来源就是冰架崩解。冰架有大有小,大的冰架可达数万平方公里。两极地区是冰架最为集中的地区。冰架崩解是一种自然现象。

冰山:是一块大若山川的冰,脱离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自由漂流。冰的密度约为917kg/立方米,而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kg/立方米,依照阿基米德定律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漂浮的冰山约有90%体积沉在海水表面下。因此看着浮在水面上的形状并猜不出水下的形状。这也是为何有冰山一角一说来形容严重的问题只显露出表面的一小部分。冰山非常结实,加之极地的低温环境下金属的强度降低,很容易损坏金属板,因此为极地海洋运输中的极端危险因素。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

冰淇淋: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美味冷冻奶制品 。是以饮用水、牛奶、奶粉、奶油(或植物油脂)、食糖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食品添加剂,经混合、灭菌、均质、老化、凝冻、硬化等工艺而制成的体积膨胀的冷冻食品,口感细腻、柔滑、清凉。

将近800年以前,冰淇淋源于中国。

在元朝的时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发奇想,他尝试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结果,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13世纪,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带回了中国的冰淇淋制法。

大约在1700年,冰淇淋传入美洲大陆。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2)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3)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4)

试 题 链 接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5)

1.关于罗斯环流与罗斯冰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斯环流中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

B.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入海后形成的冰筏向西运动

C.①洋流在罗斯海西岸受盛行风影响发生偏转向北流动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冰筏运动动力机制的根本原因

2.与降雪形式相比,南极地区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其原因可能是( )

①海冰补给来源变少

②下垫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

④降水会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D

【解析】1.罗斯环流中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是极地东风(东南风)作用形成的,A错误;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入海后形成的冰筏受洋流①作用向西运动,B正确;①洋流在罗斯海西岸受陆地形状影响发生偏转向北流动,C错误;洋流是冰筏运动动力机制的根本原因,D错误。所以选B。

2.与降雪形式相比,南极地区以降雨形式出现,使得海冰补给来源减少了,①正确,降雨使下垫面反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②错误;大气逆辐射变化不大,③错误;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温度升高,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洋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等。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该海域也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下图为罗斯环流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6)

3.图中陆坡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

A.极地东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海陆轮廓

4.从罗斯冰架崩离出来的冰筏的初始运动方向最有可能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3.A 4.D

【解析】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陆坡流是环绕南极大陆自东向西运动,且陆坡流位于高纬度区域,主要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图中陆坡流与极地东风的运动方向一致,因此主要是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故A正确;东南信风是南半球低纬度赤道洋流的驱动因素,故B错误;盛行西风是中纬度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西风漂流的驱动因素,故C错误;海陆轮廓是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因素,不是驱动因素,故D错误。答案选择A。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剧烈,导致气压差异较大,因此产生向海的气压梯度力较大;且由于南极大陆海拔较高,与海平面高差非常大,受地形高差的影响,导致空气重力下沉运动,加速气流运动,引起风向海(向北)运动,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冰筏是冰川的前缘不断地有浮冰流出,随冰融水浮动,这些浮冰其状如筏,故称冰筏。其上覆盖有大量冰碛物。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特点:(1)连同冰层在内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000米,有冰雪高原之称;(2)气候严寒,11月-次年3月是暖季年,降水很少,有白色沙漠之称,常年大风,有风库之称;(3)地表面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川面积大;(4)生物种类少,代表性动物是企鹅。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7)

5.图中罗斯环流( )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此处海水密度较低 D.在性质上属于暖流

6.使冰筏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漂移的动力是( )

①陆坡流②西风漂流③地转偏向力④极地东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5.B  6.D

【解析】5.罗斯环流主要是风海流,受到极地东风影响,盛行东南风,风由东南吹向西北,促使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加之陆坡流的影响,下层海水上涌,表层海流沿冰棚前缘向西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纬度高,气温低,海水密度大,C选项错误。在性质上罗斯环流受到南极洲来的冰冷海水影响,应为寒流,D选项错误。故选B。

6.在极地东风引导下,南极洲沿岸形成了向西推行的陆坡流。罗斯海南部受极地东(南)风控制,形成离岸的陆坡流(类似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自东向西流动,同时使冰筏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漂移,因此①④正确。西风漂流和地转偏向力不是使冰筏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漂移的主要动力,②③错误,故选D。

【点睛】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主要动力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动力。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的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8)

7.罗斯环流( )

A.位于60°S-70°S B.表层海水受东北风吹拂

C.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是西风漂流的组成部分

8.罗斯海冰筏最多的季节时( )

A.雅典火情严重 B.包头沙尘频繁

C.北京枫叶正红 D.吉林雾松多发

【答案】7.C  8.D

【解析】7.读图可知,罗斯环流大致位于63°S-75°S之间,超过70°S,A选项错误;南极高纬地区位于极地东风带,南半球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B选项错误;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偏转向低纬运动,中纬地区又受西风影响,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知,罗斯环流不属于西风漂流,是单独的封闭环流系统,D选项错误。故选C。

8.罗斯海的冰筏来自罗斯冰架,其海域多少与气温有关,当气温高时,冰川融化,沿海区域冰川断裂入海,形成海上冰山,南极暖季时,冰川最多,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夏季相当于北半球冬季。雅典地中海气候,火情严重是北半球夏季,A选项错误。包头沙尘频繁是北半球春季,B选项错误。北京枫叶正红是北半球秋季,C选项错误。吉林雾淞多发是北半球冬季,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罗斯环流:南极罗斯海盛行东南风,沿岸流自东向西。在强大的东风漂流影响下,形成大规模的顺时针环流,下层海水上涌,表层海流沿冰川前缘向西流动,然后沿维多利亚地北流,与西风漂流汇合。

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9)

9.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进入外海时,其漂移方向是( )

A.向西 B.向东 C.向南 D.向北

10.罗斯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水密度差异 B.盛行风 C.海陆轮廓 D.地转偏向力

【答案】9.A  10.B

【解析】9.读图可知,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为顺时针,图中西风漂流顺时针流,为向东流,罗斯海外围的陆坡流为逆时针方向,为向西流,罗斯环流中近罗斯海的海水流动方向也是向西流,因此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进入外海时,受陆坡流和近海的罗斯环流影响,其漂移方向为向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南极罗斯海盛行东南风(极地东风),沿岸流自东向西,之后北流与西风漂流汇合,形成大规模的顺时针环流,所以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风,B符合题意。罗斯环流海域海水密度差异不大,A错。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是罗斯环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提供动力,不是主要成因,排除CD。故选B。

【点睛】罗斯环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风带的影响,加上陆坡流、大陆形状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海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海水向西流动过程中,遇到陆地的阻挡,向北偏转方向,向北流动过程中,遇到西风漂流,因此顺着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因此形成了罗斯环流。

大陆冰盖延伸入海形成冰架,冰架断裂漂浮海上形成冰山。冰山被洋流携带到较低纬度,在漂移过程中往往形成极为壮观的冰山走廊。下图示意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0)

11.图中②④两地纬度相近,流经的洋流性质不同。仅考虑洋流性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②处为寒流,海水盐度比④处低 B.②处为暖流,海水盐度比④处高

C.②处为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 D.④处为暖流,大致由北向南流

12.南极大陆边缘冰山,在南极洲沿岸环流作用下的漂移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13.图中的( )会观测到冰山走廊。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1.A  12.B  13.B

【解析】11.图中②地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④地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西岸,为暖流,排除B。同一纬度,寒流流经,盐度较低,暖流流经,盐度较高,因此②处海水盐度比④处低,A正确。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②处为寒流,大致由北向南流,④处为暖流,大致由南向北流,CD错误。故选A。

12.南极洲沿岸环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在其作用下,冰山的漂移方向是向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冰山被洋流携带到较低纬度,在漂移过程中往往形成极为壮观的冰山走廊”,据此分析,能把冰山携带到较低纬度的是寒流,图中四地,只有②处有寒流,因此②处会观测到冰山走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为暖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为寒流。

在南极冰盖外围分布着众多冰架,冰架断裂后进入海洋的冰体成为冰山。2000年3月,从罗斯冰架断裂形成的“B-15”号冰山,在最初3年里一直沿南极大陆向西漂移并逐渐远离南极大陆。2018年,一座“B-15”的碎片出现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下图示意南极周边部分海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1)

14.“B-15”号冰山初期沿南极大陆向西漂移,其主要动力是( )

A.重力作用 B.盛行西风 C.沿岸洋流 D.地转偏向力

15.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B-15”号冰山碎片,其移动方向总体应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14.C  15.A

【解析】14.重力作用下,物体会竖直向下运动,A错。盛行西风自西向东运动,与“B-15”号冰山运动方向相反,B错。南极周边地区有南极环流存在,其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为“B-15”号冰山漂移的动力,C对。地转偏向力不会使冰川向西漂移,D错。故选C。

15.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盛行西风带,在西风吹拂下,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在南乔治亚岛附近的碎片会向东移动,故选A。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罗斯海是南极洲附近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海域,全年覆盖冰层,多冰山分布,是南极周边海区中海冰输出最强的海区。下图为1979—2015年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和风速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2)

16.1979—2015年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

A.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 B.整体呈上升趋势

C.受风速影响较小 D.波动变化与风速一致

17.影响1979—2015年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变化趋势的根本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海陆分布 C.全球变暖 D.风速变化

18.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变化可能会使得

A.周边海域盐度上升 B.南极生物多样性减少

C.附近水汽交换减弱 D.南极科考范围扩大

【答案】16.B 17.C 18.D

【解析】16.读图可知,1979~2015年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与风速并不呈负相关关系;虽有波动变化,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受风速影响较大;波动变化与风速并不一致,B项正确。

17.海冰在海面上运动,海面之间的落差小,对海冰运动速度的影响小;罗斯海全年覆盖冰层,不受海陆分布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区域间温差变大,气压变大,风力增强,影响海冰的运动速度;风速变化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变化,跟气温的高低有关,不是根本因素,C项正确。

18.海冰为固体淡水,罗斯海海冰运动速度变化可能会使得周边海域盐度降低;对南极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海冰运动速度加快,出露海面增多,水汽交换增强;海冰运动速度加快,罗斯海范围内冰山减少,对科考船的威胁减少,出露的海面增多,人类可活动的范围增大,故D项正确。

巴伦支海一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下图),影响其海洋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洋流、海平面变化等,不同海域和时期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在地球气候末次冰期,喀拉海南部的大陆架出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3)

19.图中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变化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20.与现在相比,末次冰期时c海域会出现( )

A.海冰大量融化 B.海岸线北移 C.海水蒸发加剧 D.海平面上升

21.与喀拉海相比巴伦支海航运价值更高,原因是巴伦支海( )

A.大雾天气更多 B.极昼时间更长 C.海水封冻期短 D.海底地形复杂

【答案】19.A 20.B 21.C

【解析】19.从图中可以看到,a处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寒流相交处,此处寒暖流交汇表层水温变化较大,A选项正确。b处主要由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其表层水温变化较小,B选项错误。c处位于河流的河口处,受径流影响其水温变化较小 ,C选项错误。d处主要受寒流影响,虽然暖流在其附近经过,但并未出现寒暖流交汇,故其水温的变化相较于a处 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A。

20.冰期时全球气温降低,极地附近海冰大量冻结, A选项错误。由于气温降低,现今海岸线附近地区海冰大量冻结,海平面下降,使得海岸线向高纬度地区移动,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由于气温降低,蒸发应减弱,C选项错误。故选B。

21.大雾天气多不利于航行,其航运价值会降低,A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巴伦之海与喀拉海其纬度较为接近,极昼极夜时间较为相似,B选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巴伦之海主要受暖流影响,喀拉海受寒流影响,故巴伦之海其海水的结冰时间更短,其通航时间长,航运价值更高,C选项正确。海域的航运价值与海底地形关联度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冰期是指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为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

西风漂流和极地环流分别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作用而成。罗斯地区存在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冰架正在消融。下图为罗斯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4)

22.图中( )

A.极地环流为自西向东 B.西风漂流性质上为暖流

C.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 D.极地环流1月位置偏北

23.冰架的消融对罗斯地区的影响有( )

①地面辐射增强②太阳辐射增多③大气辐射减弱④大气温度升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22.C  23.B

【解析】22.图中极地环流为逆时针环流,所以极地环流为自东向西,A错误。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B错误。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在冬季更强,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故西风漂流1月弱7月强,C正确。1月是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极地环流位置偏南,D错误。故选C。

23.冰架消融,地面反射率降低,地面辐射增强,①正确。冰架消融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②错误。地面辐射增强,大气辐射也增强,气温升高,③错误,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西风漂流为全球洋流系统的最强劲的洋流,西风漂流为一个环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在南半球为西风环流。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6月8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庆祝“世界海洋日”的到来,同时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

材料二: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5)

材料三:雪藻广泛分布在低纬度的南极大陆沿海,当气温较低时,一般处于休眠状态。雪藻因富含类胡萝卜素,可吸收蓝色和紫色光进行光合作用,在其集中分布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个红色小凹坑。

(1)据图描述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过程。

(2)对材料三中所讲述的“红色小凹坑”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降雨对南极海冰面积的影响。

【答案】(1)在罗斯海,受极地东风带的影响,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进入南大洋后,大部分海冰受陆坡流影响,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漂移;小部分海冰在罗斯环流的影响下,漂移至较低纬度海域。

(2)雪藻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热量,使它周围的雪温度升高;雪藻呈红色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减弱,促进吸热,化雪更快;融水下渗形成小凹坑。

(3)加速缩减。与降雪相比,降雨的温度较高,使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使海冰补给来源减少,积累量小于消融量;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渗透到冰裂缝中,加速海冰开裂、崩解;降水对海冰起到侵蚀作用

【分析】本题以南极冰川为载体,考查洋流大气环流分布、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影响、降雨与海冰面积关系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首先,读图可知罗斯冰架(图例2)位于75°S以南,冰筏形成后首先进入罗斯海;根据所学,此处位于70° S以南,常年受极地东风带(东南风)的影响,由此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其次,冰筏进入南大洋(南极洲周围海域)后,读图可知大部分海冰受陆坡流(图例6)影响,自东向西环绕着南极大陆进行漂移;第三,小部分海冰在罗斯环流(图例5)的影响下,漂移至较低纬度海域,可能汇入西风漂流。

(2)根据材料,当南极大陆处于暖季时,雪藻解除休眠,吸收太阳光(蓝光和紫色光)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获得热量,使它周围的雪温度升高;同时由于雪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多,使原本冰雪下垫面性质改变,而且雪藻呈红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促进吸热,积雪融化更快;当积雪由固体变化液态水时,融水因重力作用不断下渗下蚀形成红色小凹坑。

(3)降雨会加速南极海冰面积缩减。理由是:第一,与降雪相比,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滴是水蒸气放热形成的,因此会造成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第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南极降水多以降雨形式而不是降雪出现,使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冰川是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冰川的积累量小于消融量;第三,由于冰面缩减,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从而加速海冰融化。第四,雨水渗透作用强,当降雨更容易进入到冰川裂缝中,再由液态变成固态时,便产生冰劈作用,加速海冰开裂、崩解;第五,降雨因重力作用从天而降,对海冰起到冲击打击等侵蚀作用,加速冰川表面的不平滑,减小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白月8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庆祝“世界海洋日”的到来,同时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6)

(1)指出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简要描述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过程。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使南极海冰加速缩减,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1)盛行风、海陆轮廓(陆地形状)

(2)在罗斯海,受极地东风带的影响,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进入南大洋后,大部分海冰受陆坡流影响,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漂移;小部分海冰在罗斯环流的影响下,漂移至较低纬度海域。

(3)与降雪相比,降雨的温度较高,使海水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使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

【分析】本题以罗斯海环流为材料,涉及洋流的成因及影响,考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1)罗斯环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风带的影响,加上陆坡流、大陆形状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海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海水向西流动过程中,遇到陆地的阻挡,向北偏转方向;向北流动过程中,遇到西风漂流,因此顺着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动,因此形成了罗斯环流。

(2)入海的冰阀入海后其主要的动力是风的吹动,海水的流动,所以冰阀的移动过程主要从风向和洋流的运动的角度分析。罗斯冰架位于极地东风的控制范围内,冰阀自罗斯冰架脱离后就会受到极地东风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随后会受到陆坡流的影响,陆坡流围绕南极大陆运动,冰架也会围绕南极大陆运动。冰阀受陆坡流和极地东风的影响会被携带至低纬度地区,随后部分会受到罗斯环流的影响,向低纬度地区运动,漂移至纬度较低的地区。

(3)冰川的缩减主要从补给与消融的角度分析。降水意味着温度偏高,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比雪的温度高,使得海水的温度升高,加速冰川的融化。学可以直接对冰川进行补给,雨水难以对冰川进行补给,使得冰川缩减。冰川消融,地面裸露,下垫面状况改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永冰界是指夏季海洋冰封区域与流冰之间的界线。威德尔海(下图)是大西洋最南端的属海,海域经常被厚冰覆盖。威德尔海洋环流对该海域的海洋永冰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可将南极大陆边缘裂解的冰山输送到斯科舍海。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7)

用箭头标示威德尔海洋环流的方向。补绘威德尔海的海洋永冰界,并说明绘制理由。

【答案】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8)

理由:南极大陆周围海域大致200m等深线附近以内,受到极地东风带的影响,气温较低,水域永久性冻结;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沿海大陆架深度超过200m附近,底层海水无法冻结,成为浮冰。

【分析】该题结合图文材料设问,涉及洋流及其分布规律、冰川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威德尔海洋纬度较高,属于大海湾,主要是受到来自极地东风(偏南风)影响,导致海水向西流动,受地形阻挡向北流动,到达60°附近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向东偏南流动,形成大漩涡状的顺时针流动。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19)

材料中显示,海洋永冰界是指夏季海洋冰封区域与流冰之间的界线。而南极大陆位于极地高压中心附近区域,极地东风强烈,影响周围海域,导致周围海域气温较低,部分区域永久性结冰,范围大致位于离岸200m等深线附近,如超过200m等深线附近,在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部分冰融化,将成为浮冰。因此以200m等深线附近作为永冰界线。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

冰盖火山防止冰盖融化(冰川冰盖冰原)(20)

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每年的3 -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

(1)若计划在海上拍摄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试为船上游客推荐最佳的拍摄日期、地点(在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并说明理由。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推测格陵兰冰山大幅减少对北极熊的影响。

(3)气——冰——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试分析格陵兰四周海区冰山大幅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时间:夏至日前后;地点:乙地,理由:①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②乙地,海面上没有封冻和浮冰,般只航行方面、安全。

(2)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及气候的相关知识,结婚材料分析可知,格陵兰岛子夜的太阳奇景即北极圈内出现的极昼现象,应该在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同时,该季节乙地海平面没有封冻和浮冰,便于航行。故时间为夏至日前后,地点是乙地。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结合材料,影响可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熊数量的减少及生存地环境的恶化和转移等方面考虑。具体影响为: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材料可知,冰川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可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反作用来考虑。具体为: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川消融;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