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时不时就能在国际新闻中听到某某国家改名的消息:2018年03月16日白罗斯驻华大使馆公开发文请中国人改用“白罗斯”的名称来称呼该国以取代原来的“白俄罗斯”这一称谓。2019年2月11日马其顿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近期据外媒报道:自2020年1月1起以郁金香和风车闻名世界的西欧国家荷兰将正式停用“荷兰”代指该国,而仅用“尼德兰”这一国名。与此同时原来使用的郁金香配“Holland”(荷兰)的标识将变为设计成郁金香形状的“NL”加“Netherlands”(尼德兰)的标识。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三次事件都是改名,可实际上只有马其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名,而白罗斯与荷兰严格意义上是正名而非改名。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1)

白罗斯的国家全名是 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共和国), 缩写为 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Беларусь这一单词的发音中本就没“俄”字存在,因此所谓“白俄罗斯”这种称谓本身就是一个翻译问题。白罗斯方面认为“白俄罗斯”这种称谓会造成关于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误解,因此要求国名的其他语种翻译版本应当按白罗斯语的发音翻译。根据这一原则使用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进行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汉语、日语、韩语和其他语言的翻译,而使用这些语言的国家也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由此可见白罗斯其实并没改名,只是要求其他国家在翻译自己的国名时按白罗斯语的发音将原来曾使用过的“白俄罗斯”改为“白罗斯”。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2)

历史上马其顿更多的作为一个广义上的地理区名称而存在。这一地区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地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门户,一直为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这一地区曾诞生过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然而在此之后相继被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19世纪晚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统治巴尔干半岛各国相继独立,而马其顿则在这一过程中一分为三: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属于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于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与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组建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王国,后来这一国家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而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领土自然也就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二战中南斯拉夫王国被轴心国肢解,保加利亚趁机占领了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领土。二战后在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建立了一个联邦制国家,一度被保加利亚占去的马其顿地区又回到了南斯拉夫手中。不过这次南斯拉夫没再将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管辖,而是让马其顿单独以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存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原属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的马其顿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马其顿将国名定为“马其顿共和国”,然而却因此与邻国希腊纠葛不断: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只占有古代马其顿地区的一部分,而同样占有一部分古代马其顿领土的希腊认为马其顿的国名暗示其对希腊北部马其顿区存在领土要求,同时希腊将古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视为本国历史上的人物,因此始终坚持要求马其顿“更名换姓”,不然就将在马其顿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1995年希腊同意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加入各种国际组织。2018年6月两国达成协议:以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作为希腊同意其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条件。2019年2月12日马其顿政府宣布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3)

相比之下荷兰的情况更类似于英国:我们知道英国实际上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部分共同组成的联合王国,实际上“英国”这一称谓只是一种通俗性的说法,因为如果要管英国叫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可就够长了。事实上荷兰的情况与此有些类似——本来荷兰的正式国名在荷兰语中写作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在英语中写作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译过来其实就是尼德兰王国。所谓的荷兰(Holland)其实就是类似于英国(England)一样是一种通俗性称谓。就像我们一个人同时有一个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的名字和一个亲朋好友常叫的小名。就此而言:荷兰不是改名为尼德兰,而是要求在正规场合使用正式的官方名称。这其实是正名而非改名,就像张三小名叫狗剩,于是他和大家说自己要在正式场合使用“张三”这个大名,这就给习惯叫狗剩的朋友们造成一种改名的印象。为什么本来正式名称为尼德兰王国的国家会被人们习惯性称之为荷兰呢?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之所以被大家习惯性称为英国是因为英格兰被视为是整个联合王国的主体,所以所谓的“英国”这一称谓其实是用部分指代整体。尼德兰的情况与之类似:“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地,最初“尼德兰”一词所指代的范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在古罗马时代这里先后隶属于比利时高卢行省和日耳曼行省,中世纪这里由法兰克王国统治。15世纪尼德兰大部分地区成为勃艮第公国的领地,16世纪初统治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对尼德兰的统治权。1556年哈布斯堡皇室的卡尔五世退位后将西班牙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地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至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和西班牙两大分支,而哈布斯堡家族原有的领地也分别划归奥地利和西班牙,尼德兰就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西班牙的领地。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4)

13~15世纪尼德兰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其中佛兰德尔的呢绒业更是驰名全欧。随着欧洲通往亚非和美洲的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传统的地中海贸易航线日渐没落,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欧洲新的商业中心。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境内河流密布水系纵横,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尼德兰在欧洲贸易航线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当欧洲其他地区还在封建农奴制束缚下缓慢发展时在尼德兰的17个省中出现了300多个工商业城市。经济基础的改变也深刻影响着尼德兰的上层建筑——尼德兰各城市的市民们像购买货物一样从统治当地的封建贵族手中购买到了城市的自治权,从而成为欧洲率先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地区。尼德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状态的改变也反映在其宗教信仰上: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大多选择信仰当时欧洲新兴的加尔文教派,而仍依靠封建地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旧贵族们则仍信仰在中世纪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罗马天主教。西班牙在统治尼德兰的早期阶段对当地的城市自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还是比较尊重的——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统治机构在相当程度上仍需要同尼德兰各城市的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协商才能推行自己的政策。不过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官员对此其实是心有不满的,于是西班牙派驻尼德兰的总督在当地成立了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国务委员会,此后代表西班牙利益的国务委员会就和尼德兰各城市的代表所组成的三级会议屡有摩擦。这种摩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迅速扩大:查理一世无视尼德兰的城市自治权,开始在尼德兰征收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由于尼德兰经济的相对富裕和西班牙的大力搜刮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拥有庞大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帝国有一半的国库收入来自于小小的尼德兰。与此同时西班牙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强制推行天主教,到了1522年查理一世颁布敕令:凡从事新教活动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这一敕令在尼德兰被称为“血腥敕令”。1559年西班牙新任国王腓力二世重申了查理一世的血腥敕令,任命其姐姐玛格丽特为尼德兰总督。生活奢侈的玛格丽特以给自己儿子筹备婚礼为名在尼德兰大肆搜刮,激起了当地人的普遍愤恨。与此同时西班牙取消了尼德兰商人可与西班牙殖民地直接通商的特权,中断了尼德兰与英国的贸易往来。西班牙面对尼德兰各阶层普遍的不满情绪加强了对尼德兰的军事控制,同时试图彻底废除尼德兰的城市自治权,建立西班牙在当地的独裁统治。这样的高压政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激起了当地人更大的反抗情绪。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5)

从16世纪60年代起尼德兰人民群众就自发起来抗争西班牙侵害当地城市自治权和实行宗教迫害的行为。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尼德兰的贵族们以奥兰治亲王为首组成“贵族联盟”,试图利用高涨的革命形势向西班牙总督呈递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敕令、停止宗教迫害、重开三级会议、撤走西班牙驻军、恢复地方自治权利......西班牙当局不仅明确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更咒骂他们是一群乞丐。1566年8月佛兰德尔的加尔文宗信仰者冲进天主教堂捣毁圣像、没收教产,到了这年10月份尼德兰17个省中有12个都爆发了群众自发的捣毁圣像运动。捣毁圣像运动逐渐由打击天主教会发展到全面推翻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独裁统治的地步,以此为标志尼德兰独立革命拉开了历史序幕。在革命过程中佛兰德尔的海诺特森林里诞生了由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森林乞丐”游击队,尼德兰北部地区的水手、渔夫、码头工人则组成了“海洋乞丐”游击队,一南一北共同打击西班牙,与此同时尼德兰革命也得到了正遭受西班牙霸权威胁的英、法等国的支持。1572年4月1日尼德兰北方一支由24只船组成的海上游击队解放了西兰省的布里尔港埠,这一胜利成为尼德兰北方各省普遍起义的信号,布里尔港也成为北方起义的坚强据点。6月10日“海洋乞丐”游击队乘胜解放了荷兰、西兰两省。次年尼德兰北方七省全部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奥兰治·威廉被北方各省推选为总督。在北方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尼德兰南部的政治中心布鲁塞尔于1576年9月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政务会议大厦,逮捕了政务会议成员,至此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关被彻底推翻。同年10月尼德兰南北方革命的代表云集根特城召开全尼德兰的三级会议,11月三级会议讨论通过并正式签订了《根特协定》: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发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尼德兰各城市的自治权,承认加尔文宗的合法地位,宣布南北方共同抗击西班牙。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尼德兰南部信奉天主教的旧贵族惊恐不已,于是他们联合西班牙镇压了尼德兰南部的革命运动。1579年1月尼德兰南部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势力成立了“阿拉斯联盟”,承认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是他们“合法的统治者和君主”,至此尼德兰南部重新被西班牙占领。1579年1月23日北方针对南方阿拉斯联盟的成立以成立“乌特勒支同盟”作为回应: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宣布北方各省是永不可分的联盟,实行统一的军事和外交政策,规定统一的货币与度量衡。1581年7月26日在乌特勒支同盟各省的三级会议上宣布北方各省组建统一的“联省共和国”,由于在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中荷兰省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所以也俗称其为荷兰共和国。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6)

至此尼德兰地区一分为二:分别形成北方的联省共和国与南方仍由西班牙统治的地区。从此“尼德兰”一词就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尼德兰就是指包括南方地区在内的整个尼德兰;狭义的尼德兰则是指由北方各省组成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俗称荷兰共和国)。1713年尼德兰南部地区由西班牙划归奥地利,于是这一地区改称奥属尼德兰。拿破仑战争期间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奥属尼德兰两地均被拿破仑占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在划分战后欧洲版图的维也纳会议上将原来的奥属尼德兰地区与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合并为尼德兰王国,仍俗称其为荷兰王国。尼德兰地区由此迎来了短暂的同一时期,然而1830年原奥属尼德兰地区宣布成为独立的比利时王国,至此“尼德兰”一词同时兼有广义与狭义含义就成为固定常态。狭义的尼德兰王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荷兰王国一开始是由尼德兰北部七个省组成的联省国家,如今这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已演变为12个省,而原来最大的荷兰省已分为北荷兰与南荷兰两省:北荷兰主要是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地区,南荷兰则是以海牙和鹿特丹为中心。长期以来北荷兰与南荷兰两块地区始终是尼德兰王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历史人文、艺术气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久而久之人们已习惯性地将尼德兰王国称为荷兰王国,就像人们习惯用小名狗剩称呼张三一样。如今英文、中文、日文中均将尼德兰王国的国名翻译为“荷兰”,甚至就连当地旅游部门自己也从25年前起就在旅游宣传品中使用“荷兰”一名。

外媒评价荷兰改名(荷兰改名是怎么回事)(7)

不过尼德兰政府认为荷兰仅仅只能代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两个地区的简称,而尼德兰才能够、代表全国12个省,而只用“荷兰”这一小部分去推广整个国家的做法有点奇怪。因此尼德兰政府决定趁新年打造新形象,全面将国家正名为“尼德兰”,为此需要耗费22万美元修改国家标识——将其国家标识上的郁金香图案改为大写字母“NL”。据外媒推测:此举旨在提升荷兰的国际形象,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到荷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旅游业是荷兰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荷兰这次正名为尼德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预计2023年荷兰的游客人数将突破3000万。如此大规模的游客群体势必对当地环境造成压力。政府认为正名利于重塑国家形象,吸引外国游客到荷兰各地去旅游,而不是仅仅聚集在阿姆斯特丹、海牙与鹿特丹等少数地区。目前尼德兰政府希望人们前往该国游客较少的地区旅行。如今拥有100万居民的阿姆斯特丹每年接待约1700万游客。今年5月荷兰旅游局表示:出于对荷兰城市和景点日益拥挤的担忧将停止积极宣传荷兰为旅游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