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1)

蒋介石

“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

一、“干将”陈诚。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青田人。 保定军校毕业。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1936年授上将衔。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第九战区司令,国军“土木系”首领,蒋介石心腹。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8年12月任台湾省省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在台期间,进行土地改革,卓有成效。1965年3月,陈诚因病逝世。

陈诚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做事干练,为蒋解决了很多棘手之事,深得蒋信任,因此被称为“干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2)

陈诚

二、“忠将”顾祝同。

顾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字墨三,江苏涟水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一级上将”,江苏省政府主席,国防委员、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发动皖南事变。解放战争时期,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1950年败退台湾后任“防务部门”代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87年1月,顾祝同因病逝世。

顾祝同自北伐战争后就一直追随于蒋,从未动摇,至死都效忠于国民党,效忠于蒋介石。因此被称为“忠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3)

顾祝同

三、“福将”刘峙。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后任黄埔军校教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司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共”总司令。作为黄埔系,深受蒋介石倚重。1950年败退隐居至印度尼西亚,1953年返回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病逝。

刘峙自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后,一直听命于蒋介石,在后来的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每当蒋介石军队身处险境时,刘峙都能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化险为夷。因此被称为“福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4)

刘峙

四、“飞将”蒋鼎文。

蒋鼎文(1895年1月15日-1974年1月2日),字铭三,浙江诸暨人,毕业于陆军讲武学堂。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后就一直追随于蒋介石。后历任南京警备团团长、第1军第1师师长、第2军中将军长、五省剿匪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二路军总指挥、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44年4月,蒋鼎文中原惨败日军,被迫引咎辞职,从此脱离了军政界。1949年败退台湾后,以陆军二级上将退役,1974年1月病逝。后追晋一级陆军上将。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蒋鼎文听命于蒋介石,率领部下奔走于陇海、津浦两线及其中间地带,行动迅捷,飘忽不定,并同时给予敌重创,被称为"飞将军",被蒋介石所器重。因此被称为“飞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5)

蒋鼎文

五、“虎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安徽省合肥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深受蒋介石器重。早年追随孙中山,国民党时期历任第5路军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陆军副总司令、“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与共产党私交甚好,并拒绝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军事指挥才能突出,并在与日军作战中多次取得胜利。1948年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锦州解放后,被撤职查办。1949年1月,抵达香港。1955年4月抵达北京,毛泽东会见并宴请了卫立煌,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月因病逝世。

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中为数不多的最能干的将领,靠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众多胜利,因其指挥的“忻口会战”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因此被称为“虎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6)

卫立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