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公里的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中心起点。”2月8日,罗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左金平在“深圳创投日”罗湖站主会场向来宾介绍道,罗湖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居深圳第二,80%就集中在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产业带贡献出42%的GDP和46%的税收,按照营收计算,每平方公里营收达1000亿元,远不止寸土寸金……

借创投日契机,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重磅推出五大金融产业载体,其中包括:面向深港万亿级财富管理规模,全力打造的深港万亿财富管理集聚园区;集国内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龙头机构与头部企业,持续引领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的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联合头部券商,共同打造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万亿级私募量化交易园区;引导千亿保险资金参与创投,助力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的湾区保险创新试验园区;以黄金珠宝现货交易中心等平台为抓手,促进黄金珠宝产融结合的中国宝都黄金金融特色园区。

2023年伊始,罗湖就吹响了加速经济发展的号角。元旦刚过,罗湖招商团遍访新加坡金融、科技重点企业,持续扩大海外“朋友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月底,罗湖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为高质量打造“三力三区”;2月初,罗湖口岸恢复正常运转,深港合作联动再次注入“强心针”。

红岭路向东,罗湖已形成“一主两区三带”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一主”是以深南东路为中轴线,高起点打造总部经济主廊道;“两区”即高品质建设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和文化生态休闲区;“三带”为高能级规划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大梧桐新兴产业带。

当前,传统优势产业在罗湖越做越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随着2023年“三力三区”的发展目标提出,罗湖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2023年,罗湖正“焕新”。

罗湖高质量发展这样干(打造三力三区)(1)

资料图

“改革开放第一区”从未停止“焕新”

罗湖区从创立至今一直在进行“焕新”,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时间回到1979年的3月26日,罗湖区正式成立。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过去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罗湖区也因此被称为“特区长子”。此后的20年里,罗湖经济迎来了两个飞跃式的发展阶段。

1989年,罗湖的社会总产值达到9.5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94倍,全区初步形成出口导向型工业群体,创汇1.91亿港元。从第一个十年的数据来看,罗湖完成了第一次大“焕新”。

在罗湖区成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三来一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改革开放早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由于邻近香港,渔民村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开展小额贸易办起了来料加工厂,赢得了“万元户村”的称号。黄金珠宝聚集区水贝,早期也是依靠“三来一补”发展起来。

在1986年至1995年,罗湖停止审批“三来一补”项目,推动罗湖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

在产业转型的带动下,1989年至1999年,罗湖产业经济开始第二次焕新。第三产业占比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且逐年上升。从1995年开始,第三产业占比约为一二产业总和的2倍,其中商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表现最为抢眼。

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步行街开业。1995年,罗湖商业城开业。1996年,中国第一家沃尔玛超市——沃尔玛洪湖店开门迎客,同年友谊城百货、万佳百货第二家分店也在罗湖开业。1997年,茂业百货东门店开业……东门和人民南路商圈,就此成为深圳主力商圈。

在罗湖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批发零售业,实施“商业旺区”的战略下,国外大型跨国商业集团也纷纷进驻罗湖。同时,罗湖区的高科技企业、金融业也迅速腾飞。1999年,罗湖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6亿元,英特尔电子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落户罗湖。

在金融业方面,1991年4月3日,深圳发展银行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银行。1991年6月10日,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成立。世纪之交,深圳全市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有60%在罗湖。

从“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到商业服务业、金融业腾飞,在罗湖发展的前20年里,完成了两次产业“焕新”。

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多维突破发展瓶颈

1999年,距离罗湖区建区已经过去了20年。此时的罗湖不仅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处于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即:1996年至2015年,罗湖实施“商业旺区”战略,突出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了罗湖目前以金融、商贸等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典型缩影。进入21世纪,罗湖区也率先遇到了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等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2001年,中国加入WTO,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罗湖借此开始第三次“焕新”。

“WTO的核心是开放市场,以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罗湖经济无疑会在外资引入上首先受益。”时任罗湖区委书记李意珍认为,紧邻香港的罗湖辖区内的罗湖、文锦渡口岸是连接香港、沟通海外的重要桥梁。

因此,罗湖区力争把一批大企业甚至世界500强企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保险、信息产业类的大企业总部迁到罗湖,同时提升经济的科技含量。

在罗湖成立的第三个十年里,以金融、商贸物流、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并成为日后罗湖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

2000年至2008年,罗湖区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外资落户罗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69家企业在罗湖投资。

2009年,罗湖区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九成,达到91.2%,这一产业结构与香港趋同。2015年,罗湖区的第三产业占GDP95.2%。2019年,金融业占罗湖区GDP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此时的罗湖,已经走过了40年,完成了四次“焕新”。

2015年8月以来,罗湖区强力推进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和土地整备,利用释放出来的土地资源和产业空间,于2016年规划“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加快构建“北科技创新、南金融商贸”的产业格局。从2015年8月至今,罗湖区将此视为第三次产业转型升级阶段。

2020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百强区”榜单显示,罗湖区在全国百强区的排名中位列第22名。

在此期间,罗湖在产业空间“升级”上也做出多项努力。

《深圳市罗湖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口岸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推动口岸经济带上升为全市重点战略。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取得突破性进展,梳理24.6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在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进行推介。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建设提质增效,释放产业空间约15.53万平方米,累计引进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等31家持牌金融机构和高新投集团等8家非持牌金融机构。

在罗湖发展的第二个二十年里,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逐步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罗湖大胆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走出去”,依靠打造鲜明的产业定位,和历史发展积累下来的优越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落户。

传统与战兴产业两手抓,奋力打造“三力三区”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罗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罗湖努力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双统筹”工作。同时,也借助疫情的机会,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战略。

如何加速产业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克服空间瓶颈,拓展经济发展纵深?

站在新的起点,罗湖下一个十年,将在城市更新与改造的推动下,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2020年,时任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智勇在一次公开采访中透露到,“未来十年,罗湖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一万亿元,年均1000亿元,是现在的3倍多。其中包括蔡屋围-湖贝片区、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笔架山河片区、深港口岸火车站四大千亿片区,四个片区总面积达1216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35%。”

过去五年,罗湖供应土地119万平方米,释放土地资源42万平方米,新增产业空间446万平方米,实现在产业空间上“再造一个新罗湖”。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新的发展号角已经吹响。如今,罗湖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五个十年,产业经济正在经历第五次“焕新”。

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范德繁在2022年罗湖招商大会中指出,“这次我们又拿出50公顷宝地用于全球招商。罗湖不缺空间,只要是好企业、好项目,就一定有空间可以落。”

一座城区的价值重塑不仅依靠空间的更新改造,还需要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来进行带动。对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的关键。

2022年6月,深圳提出发展壮大“20 8”产业集群后,罗湖根据自身特点,承接了“7 1”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新材料、大健康、安全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区块链1个未来产业集群。随后,罗湖区还在全市率先推出了10亿产业政策“大礼包”。

对于寸土寸金的罗湖而言,发展战兴产业有利于最大化的使用土地价值。2022年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每平方公里GDP产出33亿元。

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郭桂林认为,发展战兴产业要靠招商和培育。招商就是招大商、优商、好商,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更看重培育工作。

近20年来,罗湖产业发展和招商思路经历了以“招”为主,到招商和企业培育孵化相结合的变化。当前,罗湖区既注重“大而优”的总部企业、优质企业,为罗湖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侧重“小而精”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造罗湖未来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2022年,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罗湖区频繁出台政策措施,例如:率先出台首个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即:“罗湖十条”;提高了对金融业的扶持力度,发布《深圳市罗湖区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出台《罗湖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未来3年投入30亿“护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等。

疫情三年,罗湖区深港合作的步伐从未停止。2021年,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片区被正式纳入市级重点区域;罗湖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举全区之力建设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2022年,罗湖区宣布启动“数字人民币深港消费先行示范技术测试”,数字人民币有望用于跨境消费,罗湖区还发布了《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白皮书2022》,全域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2023年初,罗湖区提出要拿出9.6万平方米土地,探索“境内关外”监管模式。

2022年12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为罗湖招商“走出去”,带来重大利好。此后,罗湖不断加快发展步伐。2023年1月初,罗湖招商团遍访新加坡金融、科技重点企业,持续扩大海外“朋友圈”。

2023年1月30日,罗湖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接下来的发展绘就蓝图。大会提出为高质量打造“三力三区”:创建具有世界潮流引领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具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据介绍,在2023年深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罗湖纳入本次2023年全市首批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的项目共13个,总投资约100.7亿元,2023年计划完成投资约10.8亿元。

2023年2月6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暂停通关1098天的罗湖口岸重新“开闸”。深港两地居民往来,从此恢复正常,也给罗湖的消费市场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2月8日,香港各区工商联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卢锦钦来到罗湖参加“深圳创投日”罗湖站活动时表示,“对于深港两地的中小企业而言,今年是一个再出发的机会。罗湖是香港企业最早进入深圳发展的地方,双方感情特别深厚,希望未来能够一起打造更好的罗湖。”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