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养殖百亩鱼塘,年收入过百万

对于肇庆沙浦镇典三村的村民来说,再过十多天就是丰收的季节了。

12月17日,在典三村一亩亩碧绿的池塘上,皮肤黝黑的杜永洪正在池塘边检查。在他的家门口,一块蓝色的招牌上写着,“洪仔文乃鲤”。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1)

12月7日,沙浦镇典三村的鱼塘。

原来,沙浦镇的亚热带气候与丰厚土壤,为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出产的文乃鲤,因肉质鲜美,在清朝时曾作为朝廷贡品被赐名“鲤鱼王”。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2)

村民杜永洪接受采访。

出生于1966年的杜永洪,自父辈开始从事渔业。“我爸那个时候是集体养殖,当时亩产量很低。家里想吃鱼,还要村里统一分配才行。”回忆过去,站在路边的杜永洪双手比划着,“那个年代运输方式也很落后,村里都是用木船,将鱼运到香港等地方。”

在典三村这片土地上,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肇庆沙浦公社农民陈志雄开始承包经营鱼塘,1980年起,他扩大承包经营规模,大胆地进行雇工生产,率先冲击了“禁止雇工”的理论禁区,并在当时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杜永洪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策放宽了,村民可以自己承包鱼塘,大的和小的(鱼塘)都可以。”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3)

典三村鱼塘。

从十多年前的几十亩池塘开始,杜永洪如今承包了超过120亩鱼塘,今年分别投下了文乃鲤、皖鱼、花鲢等多个品种,合计10万斤鱼苗。杜永洪称,每到收鱼季节,他会雇上两名临时工帮忙。“加上现在有机器帮忙,很快就能收完。”如今,杜永洪每年养殖渔业的营收超过150多万元,多个鱼品种供应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美国等地。在他的带动下,典三村有80多户人家开始养鱼。与此同时,村民还开始到外地承包鱼塘。村委会主任李培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沙浦镇共有2000亩鱼塘,亩产量超过千斤,比周边其他村亩产量高出200斤。“前年农业局还给我们渔民每亩补贴20元,帮助很大。今年鱼供不应求,估计不到春节就卖完了。”除了养鱼,杜永洪还和妻子开起了农家乐餐馆,每年春节与中秋前后是最忙的季节。又是一年春节,“以前我们一年忙到头才能吃上鸡鸭鱼,现在过年,我们都到外面去吃。”在杜永洪看来,小时候朴素的愿望实现了,这是40年以来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直观体现。

“85后”带“第一桶金”回乡创业,明年申请广东老字号

在距杜永洪鱼塘不到一公里的地方,“85后”陈满洪也在厂房里风风火火地进行着他的“肇实”实验。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4)

目前,陈满洪的工厂雇佣了20名工人,“肇实”年产值达9000万。

原来除了文乃鲤,因气候与土壤事宜,鼎湖地区还以种植的芡实闻名。当地出产的芡实颗粒如珠、甜润软糯,口感特别,又被誉为“肇实”。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结实的陈满洪是地道的沙浦人,从中医药专业毕业后,陈满洪在餐饮业打拼,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5)

陈满洪等人在田间。

南昌的鲤鱼养殖基地(肇庆村民养鲤鱼年入超百万)(6)

肇实。

创业初期,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陈满洪,一头扎进田间,向种植户学习“肇实”种植、加工经验。在了解传统的加工方法弊端后,他从果粒分类、开壳加工、米壳分离、成品包装等步骤入手,构思设计了一条生产线,期间甚至因调试机器被截断了一节手指。

经过五年发展,目前陈满洪的“肇实”加工厂步入稳步增长轨道,产品通过电商、旅游推广等渠道,出口到新加坡、美国等地。与此同时,陈满洪还在安徽、江苏等地与当地农户合作,开展种植“肇实”。

从2016年起担任肇庆市鼎湖区肇实协会会长的陈满洪,还以公司名义为当地农户提供种植补贴。目前,沙浦镇的“肇实”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值约3000多万,占全镇农业总值70%以上。

陈满洪告诉南都记者,明年他将研发“肇实”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并为“肇实”申请广东老字号,让种植“肇实”真正带动村民致富,“在全国擦亮‘肇实’品牌。”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驰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