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渡。 契:同“锲”,刻。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刻舟求剑的情节其实很简单:

涉江、坠剑、刻舟、求剑。

古代文字简净,白描式的平铺直叙,不作任何渲染。然而“楚人”作为愚人的形象,还是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刻舟求剑是苏教版几年级的课文(当年的课文刻舟求剑)(1)

楚人当时的行动、语言,他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绝顶,自以为行为是是合理的。

剑掉在河里了,他马上在船舷刻上记号,做事当机立断,也算是个君子。

“遽”字写他不失时机,反应敏捷,当属聪明之举。

刻舟后,该楚人自言自语:千万别忘记,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水的。及时提醒自己,牢记刻舟记认的重要性。

他以为,他的举止行为很明智的。

最后,船过江靠岸,楚人特意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剑,说明他对刻舟的目的、意义,自始至终明确无误,自己也身体力行了。

虽然他在水底下执着地寻求,但结果能与自己的愿望相符吗?当然不能。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没有抓住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的一切行动、语言,再认真,再卖力,也是事与愿违的,是徒劳的,是可笑的。

文之后,作者还有几句话概括了创作刻舟求剑的实际意图:

“以故法为(治)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为治,岂不难哉!”

刻舟求剑是苏教版几年级的课文(当年的课文刻舟求剑)(2)

文章本意强调制定政策、法令,应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应死守故法。

如果将“剑”比作“治”,那么彼时彼地的“治”,世移时变后再用同样方法去求之,就与楚人刻舟求剑别无二致了。

人世如舟,时间如历史长河,一切旧思想、旧观念,一切陈规陋习,不拘泥旧迹而不思变通,人类就难以求治,难以进步。

楚人刻舟是有形的,大家可以看到,其损失也毕竟有限。

但人们头脑中的旧烙印是无形的,任何人都会重蹈“刻舟求剑”的覆辙,而其损失就有可能极其惨重。特别是上位者的刻舟求剑。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寓言:

一只鹭抓了一条大鱼,一次没有吃完。

鹭把鱼埋在沙子下面,准备第二天再来吃。

鹭抬头看看天,天上有一片白云,白云下面就是自己埋的鱼。

鹭,放心地飞走了。

第二天,鹭向着白云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