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哪些措施(刘林任晓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需多方发力)(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博物馆建设、自我革命、人类安全共同体、“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林、任晓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需多方发力】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根本旨归,将战略科技资源的要素配置与组织方式,由政府单轮驱动向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转变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创新安排。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坚实保障。加快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是提高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效率、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的重要方式。为此,须从资本投入、劳动力提质等多方面共同发力。一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机制。探索建立中央财政支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基金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核心技术攻关投融资体系。二是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攻关环境。一方面,面向独立的国家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扩散机构以及综合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构建较为完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品牌机构;另一方面,创新专利许可模式、探索知识产权有偿共享模式、健全知识产权的施法和执法体系、构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三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建设体系,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要依托现有“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计划,加强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鼓励探索面向国外研究机构的多种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运良:推动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河南大学王运良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新时代10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博物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助力下,数字博物馆、虚拟陈列、云上展览等多样化展陈方式不断涌现,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呈现出分布地域广泛、藏品资源丰富、服务对象多元、展陈方式多样等特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博物馆事业要持续激发活力,努力实现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一是做好保藏保管。进一步发展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加快形成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发挥大馆、省馆作用,提倡基层馆、行业馆、专题馆、非国有博物馆走特色展览之路,实现各级各类博物馆均衡发展。二是优化人才梯队。面向高校师生、创意设计从业者、工美专业人员等人群开展遴选和培养文博人才,确保文物保护、文物学术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物与博物馆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基础理论研究和实务对策研究。三是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提升文创设计开发与生产品质,将深度研究与创意阐释相结合,推出体验型、探索型、收藏型文创产品。完善展陈运营方式,开展联合展览、巡回展览、网上展览,探索策展人制度,打造优质展览品牌。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深入实施“博物馆进校园”项目,让更多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走到大中小学生的身边。

摘编自《人民日报》

【倪邦文:找准全面从严治党着力点,坚持推进自我革命】

中央团校党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主任倪邦文表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找准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深化党的自我革命,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新挑战,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是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必须继续加强集中学习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二是要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整体建设。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三是要正风肃纪与反腐败斗争贯通推进。要从具体问题抓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纠正“会所中的歪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不断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使党的自我革命拥有更坚固的制度依托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经济日报》

【谢波: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的中国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谢波认为,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的中国方案,也是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坚持全球安全观,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源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国际安全”“共同安全”,被列为全球安全倡议核心要义的“六个坚持”之首,为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另一方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南北发展鸿沟拉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些都容易引发安全连锁反应,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此外,还要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我们应从“坚持”和“反对”两方面着力,该坚持的坚定不移,该反对的旗帜鲜明。要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寻求各国安全利益最大公约数,通过坦诚的对话沟通,夯实合作基础,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坚持多边主义,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同时,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不搞单边主义、以邻为壑、以大欺小、集团对抗等,反对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基础之上,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筑牢人类安全共同体。

摘编自光明网

【赵付科: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把握“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付科表示,“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内在地统一于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内在统一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余年进程。纵观“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提升斗争本领,聚力攻坚克难,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蕴含的人民性的鲜明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化危为机的制度保障。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条件。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使中国人民获得更充实的获得感、更有保障的幸福感、更可持续的安全感。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创造历史伟业、取得发展奇迹的密码之一,也是激励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创造新的更大胜利的动力引擎。可以说,“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是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具体体现,生动诠释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哪些措施(刘林任晓刚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需多方发力)(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