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奇袭故事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平原游击队鲜为人知的二三事)(1)

长影厂于1955年底摄制完成的《平原游击队》,堪称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惊险电影。电影是在三幕七场话剧《游击队长》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剧以1943年秋季侵华日军对我晋察冀边区发动的“扫荡”为背景,通过活跃在某县东庄以李向阳为首的一支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有力配合下,英勇机智地展开打击日寇及汉奸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经历,讴歌了冀中军民所创造的平原游击战的辉煌奇迹。剧本于1953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时任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的羽山,当即与邢野合作,着手将它搬上银幕。

作者不同意苏里当导演

《平原游击队》剧本报送文化部电影局审查很快获得通过,摄制任务于1955年1月正式下达给长影。厂里指派由年轻的苏里担任导演,剧作者得知后很不情愿,竟直接给苏里写了一封信,说:“这个剧本你搞不好,应该由汤晓丹来搞。”

此时正值《渡江侦察记》上映引起轰动,这是汤晓丹继与成荫联合导演《南征北战》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广受瞩目、甚得好评的军事题材影片,而且在惊险样式的把握运用上更为纯熟与出色。相形之下,苏里还属电影导演中默默无闻的“小字辈”,此前仅在《保卫胜利果实》《六号门》《祖国的花朵》中担任过副导演。苏里将信送给电影局主管艺术创作的副局长陈荒煤,很快就得到明确的答复:“就你搞,不要管他。”

后来拍出的影片所取得的成功结果,颇令剧作者始料不及,尤其是对导演由于熟悉与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斗争生活实际,在再创造过程中精益求精更臻完善,不得不心悦诚服。 军分区首长命令李向阳设法牵制住日本鬼子的有生力量。

老电影奇袭故事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平原游击队鲜为人知的二三事)(2)

导演改戏作者叫好

剧中“李向阳县城脱险”重场戏,剧本是这样写的:李向阳化装混进敌占县城,与汉奸杨守业相遇,敌酋松井正责令其限期捉住神出鬼没的李向阳,杨守业喜不自胜却又怕李向阳枪法厉害,抓不到反而被他撂倒,打算尾随到有利地方再下手。李向阳发现汉奸特务跟踪,便与小郭跳上一辆正要开动的大卡车,对司机冒称是特务队的;司机初时赶他们下车,接着听见后面枪声和捉拿李向阳的喊声,反而帮助李向阳逃走。卡车在县城街道上奔驰,特务们紧跟追赶,日本鬼子的摩托也出动了。卡车开到城墙脚下,李向阳叫司机刹住车,与小郭跳下藏在附近,待两个骑摩托的日本鬼子赶到进行搜索时,冷不防开枪把他们打死,然后再和司机分手撤退。

拍摄时导演对这场戏认真做了研究,认为剧本这样处理是想造成紧张气氛,描写李向阳大胆机警,而又深得敌占区人民的爱戴,但仔细琢磨漏洞很多:李向阳和小郭势单力薄,遇见汉奸特务时跳上一辆目标很大的卡车,不仅不够机智,简直是笨拙,因为城里到处是敌人,卡车又不便掩藏,却很容易被截住,岂不自投罗网?后来卡车开到城墙根,又打死两个鬼子再脱身,实际可能性很小,就显得更加不真实了,对李向阳英雄形象实际是有损的。于是果断删掉以上追逃场面,改为与杨守业遭遇并被发现后,李向阳马上抽身混入赶集的人群,待到杨守业等紧追过来时,市民们故意拥挤在一起,将特务们挡住,李向阳与小郭趁机脱身。

两相比较,剧作者由衷表示:“这样处理比原来我们写的既简练又合理,而且更充分地表现了群众对李向阳的爱戴。我们原先要浪费许多笔墨才能达到而且不那么理想的意图,导演巧妙地用一两个镜头便解决问题,优劣之分,显而易见。”

影片送审时还曾发生一个插曲:当片子放到游击队员侯大章等进到城内,在一家小饭馆里教训汉奸狗腿子时,前排一个人大声说:“这是什么戏?太虚假!这怎么可能呢?”坐在后面的苏里猛然站起来大声回应:“怎么不可能,我当年就是这样干的!”那人没料到竟会有人这样大胆反驳,气呼呼地站起来拂袖而去。

电影局的一位负责人忙过来说:“苏里同志,你太厉害了,不能这样……”苏里仍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太厉害了。”但这场戏后来并未要求作修改,而且全片顺利通过了审查。

老电影奇袭故事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平原游击队鲜为人知的二三事)(3)

“李向阳”原是售票员

饰演李向阳的郭振清,原是天津电车公司一名售票员,因喜爱业余文艺活动转为专业从事舞台表演艺术,1952年应吕班之邀,在《六号门》中首演主角胡二而走上银幕,他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形象与真挚朴实、自然贴切的表演,给武兆堤留下颇深印象,在筹备拍摄《平原游击队》时便力荐他担任李向阳这一角色。当第一次看到剧本时,郭振清不禁被李向阳的英雄行为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为吸引,但因生长于城市,他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对农民出身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样的英雄人物很为陌生,因而曾觉得有些不大可信,觉得一个二十多岁的人,真能做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随着访问抗日战士,听取他们对于武工队机智勇敢英勇歼敌的事迹介绍,特别是前往冉庄体验生活,亲自接触曾领导该村开展地道战的民兵队长王振禄,他当时也仅有二十多岁,郭振清由此逐渐理解和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老电影奇袭故事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平原游击队鲜为人知的二三事)(4)

认识升华促使手脚放开,郭振清倾心尽力投入角色创造,为之付出了不少代价。在体验生活时,武兆堤发现郭振清只要一打枪,就习惯性地把一只眼睛闭上,这与要塑造的富于传奇色彩的“双枪李向阳”英雄形象反差太大,当即坚决要求他纠正。对没有军旅生活经历的郭振清这是个不小难题,好在离体验生活处不远的地方就是部队的驻地,他便一次次到那里练习打枪,武兆堤亲自陪同督促,从手枪、步枪直到机关枪,待到数千发空弹打下来后,打枪闭眼的习惯终于改掉。 松井识破了的游击队的调虎离山计,继续在小李庄烧杀。李向阳潜入县城,破坏敌人的军需军火供应。

按照剧情安排,影片开端是李向阳火速赶往司令部接受紧急任务,穿越堵在途中必经之路烧杀抢掠的日本兵,其手握双枪、策马疾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敌人的枪林弹雨,这是李向阳的首次亮相,也是展示人物一往无前气概和敏捷果断英姿的重要铺垫,拍摄的难度自然也就相当大,要求演员掌握一定骑马技术,具有和剧中人一样勇猛顽强的精神风貌。而郭振清从来没有骑过马,更不用说骑着快马飞奔在高山悬崖。但为了刻画角色需要,他下决心苦练骑马。刚开始与马接近,他还很担心被踢着,几次下来胆子才渐渐大起来,终于跳上马背猛抽一鞭,立刻飞奔向前。他伏在马背上只听到耳边呼呼风声,突然头一晕手一松,人从马背上摔下来几丈远,好在没有受伤,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上马再练。就这样练了摔、摔了练,有时被摔得昏迷不醒,醒来后咬咬牙照样再练。经过整整一个月的锻炼,郭振清掌握了骑马的本领,得以通过仅仅几个镜头短暂场面的拍摄,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老电影奇袭故事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平原游击队鲜为人知的二三事)(5)

方化两次扮演松井

扮演松井对于方化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了,因为他早已与这类角色结下不解之缘,曾在《松花江上》《哈尔滨之夜》《飞红巾》《赵一曼》中扮演过日本特务、日本兵。

尽管对于扮演日本鬼子,方化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松井角色的创造并未掉以轻心。他充分利用自己在伪满统治下的东北长大,对日本军官这类人物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从曾亲身受到的日本教师粗暴打骂和见过的日军残忍行为中,寻找大量的塑造角色的素材,对照剧本的有关描写,为人物撰写了详尽细致的小传。 李向阳率领游击队杀回小李庄,将日伪军包围,并亲手处决了罪大恶极的鬼子队长松井。

他像以往一样亲自设计角色的脸型和化装,确定为“铁青色的脸,像饿鹰一样的眼睛,眼睛里布满血丝,总想要有一种吃人的可怕神情”,并特意买来一只老鹰和一只老猴子,每天仔细观察它们的举止,尤其是注意捕捉它们攫取食物时的眼神变化,运用到松井的形象塑造之中。他甚至重新温习小时学过的日语单词,校正自己的发音。拍摄中,他更是精心设计每一个表情与动作,如出场时随手弹拨着曼陀林琴,看似漫不经心地休闲逍遥,但一抬眼便显露猎鹰般的锐利、狐狸般的阴险。

松井没有被简单化为愚蠢、残忍的反面符号,而是成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此后很长时期银幕上出现的日军军官形象都难以逾越,以至于1974年重拍彩色版《平原游击队》,演员全部“大换班”,唯有松井还得由方化“梅开二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