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传统葬礼(说民俗葬礼)(1)

奶奶眼角长着一颗泪痣,她说她这辈子注定生活困苦。也许她说的是对的,因为一个一个亲人的离去,似乎验证了这条不成文的预言。

小时候,我还不懂得如何生,生活却教会了我各种死亡。亲人的离去,让我对葬礼日渐熟悉。想想,多么可悲,一个稚嫩的少年,对于葬礼的程序员竟然熟悉的如家常便饭。

我们老家的葬礼是必须要有哭声的,而能哭的人,只能是死者的人生伴侣,又或者女儿,我只有一个姑姑,所以每次都是她一个人哭。可是年少的我,总在好奇,一个人为何能有那么多的眼泪呢,流个几天也流不完吗?

除了哭穷当然还有守夜这一项,记得当年爷爷死的时候,爸爸和几个伯伯,总是通宵达旦的轮流守夜。我们这所有的亲戚,都必须身卓白色的麻布衣,表示对死者的挂念。即所谓的披麻戴孝,而我觉得戴着麻布就一定能显示出孝顺吗?不过我还是戴了,因为不戴一定是不孝顺的。

在入检的时候,女性是不能在旁边的,我们得避讳。我有时候也好奇,这种不就是传说中的重男轻女吗,人在死了以后,还有背受这种繁文缛节的凌辱,他是我爷爷,看一眼,只是为了心安,只是为了让他一路走好。

前先天看过东野圭吾的一本侦探小说《白夜行》,书中不断的有人死亡笔记而有死亡便会有葬礼。其中有一处细节描写,是女主的王母遭遇死亡。女主身卓一身黑色的衣服,衣服的胸口扣着一颗白色的胸针。女主素颜,跪坐在棺木的左边,低着头,探望的亲友们纷纷在下面跪拜。整个葬礼无比安静。

还有一些地方的葬礼,会邀请一些乐队。我开始很不理解,为何人死了,还要搞得如此热闹,难道不应该替死者哀悼吗?

不过后来偶然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关于石窟图腾的。里面的人,是赶着鸡鸭,大家手牵着手,开开心心的送死者进入目的。这样似乎有背于我们自古以来的生死观,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是好死不如癞活着,人生最悲痛的事情便是死亡。于是庄子异样的死亡观遭到了世人的抨击,我们始终很难释怀,很难放下尘世里的一切。

个人觉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生死自有天命,不悲不喜,心如止水。

小编有言:

中国人最忌讳谈生死,而我读过的许多日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直面死亡,直面自己的内心。死亡,就如东野圭吾笔下的那般安静,平常。葬礼,是一个人的送行礼,也是一个民族生死观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