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咱继续来聊聊老北京老规矩中的“见面礼”,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人第一次见面怎么称呼?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北京人第一次见面怎么称呼(北京老规矩中的)

北京人第一次见面怎么称呼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咱继续来聊聊老北京老规矩中的“见面礼”。

现在来说说女子相见时的见面礼。在清朝时,因为实行的是“男从女不从”的政策,于是汉族女子得以保持明代的万福礼的礼仪。故此满族和汉族女子之间,各自的行礼方式略有不同。汉族女子相见,所行的见面礼,最常见的,就是万福礼。其动作为:正身肃立后,双手半抱拳。因古人讲究“女之吉拜尚右”,故右手在上,压住左手,或右手手掌覆盖左拳上,置靠于腹部正前,右腿后撤半步,双腿微屈,躬身,头微微低下,目光下视,口称万福,礼毕起身保持肃立。这是标准的万福礼。

满族女子所行的见面礼为“请安礼”,也叫蹲礼。旗人入关时,它也被引入了中原。其有两种形式,一为单腿安礼。此为女子所行的大礼。它的姿势,与男子有所不同,行礼时,女子上身要保持挺直不动,即不能前探,也不能后仰。头略低下,面带微笑,并拢手指,双手左在上,右在下相叠握,置于身体左侧。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同时左腿曲膝,右腿下跪于地面,整体幅度不能太大。口称“请安”。约一呼一吸时间,再直起身来,礼便告成。施礼时,女子必保持长衣拂地,拖襟四开,缓而且深,从而凸显出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另一种形式为半蹲式,其动作为:女子上身直立,两腿并拢,低头,目视正下方,双膝再向下微曲,呈半蹲状,(但腿并不跪于地面上)左膝微高于右膝,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相叠,搭在左膝上。停顿片刻后,再直起身来,礼毕。所以说,满族女子所行的这套见面礼的动作,不叫“万福礼”,真确的称呼为“蹲安”,俗称“蹲儿安”。

蹲安礼本来是在旗人中流行,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满汉交融,不少汉族官员,在家里会客经常有满族官员,因而蹲安礼,开始在汉族官员富绅之间流行,从而逐渐取代了汉族的万福礼,唯一保留的是“口称万福”,而在民间,汉人依然在延续汉族的万福礼。

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被汉化,满族女子也开始行万福礼。不过,她们的万福礼,无论是腿、手的动作、位置,还是屈膝幅度上,和汉族还是不太一样。这种万福礼,其实是和她们的“蹲安礼”相结合的一种产物。由于这二者比较相似,因而现在很多人,误以为蹲安礼就是万福礼,并且由于一些影视剧也粗制滥造,经常张冠李戴,清明不辨,左右不分。再加上辛亥革命后,彻底取消了跪拜礼和万福礼,因而,如今的老百姓,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行标准姿势的万福礼了。

其实在清朝,有些满族女子,如果已经“上头”,(“上头”:是满族成年女子,所独有的一种发饰。满语称为“达拉翅”。造型为在头饰两侧,分别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也有称“两把头”、“大拉翅”、“架子头”的)后,就可以行“抚鬓礼”,或叫“摸鬓礼”。其也是女子见面时的一种请安礼。因满族女子,尤其是皇家或贵族女子,喜欢穿长到脚面的旗袍,并且还多爱穿那种“花盆底”的鞋,从而并不方便前屈下蹲。她们头上,还经常带有许多的头饰,因此跪下叩首的时候,没办法低头,于是就用“抚鬓礼”代替。具体礼节就是:先完成立正姿势,上身挺直,右足略向后引,左腿和右腿之间,保持个很微小的间距,两膝并拢前屈,呈半蹲姿势,同时右手五指并拢抬起,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续抚摸三下,然后点头目视对方,同时言语间要请安问好,停顿几秒后,复原礼成,故此也叫做“摸头”。然后受礼者同样,也多以抚鬓礼回拜还礼。但因为旗人女子,平时并不都梳两把头,只是在头上挽旗髻,(就是把头发挽在头顶上)故此只好摸鬓,也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了。这里强调一下,“抚鬓礼”中,是绝对没有甩手绢儿这个动作的,因为在旧时,只有风尘女子,才喜欢用挥舞着的手绢儿,来吸引主顾、招揽生意。而大家闺秀,是绝对不能有这种动作的。所以大家千万别再被现在的一些清宫剧给忽悠了。

满族妇女之间,因亲属关系的不同,还有种叫“双拉手”的礼节。在满族人的规矩中,姑嫂,也就是小姑子和大嫂之间,是不能用请安礼的,只能用“双拉手”礼。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俩个人是很要好的、至亲挚友,两人见面,也要先双双拉手,再请蹲安,从而表示异常亲热。这种“双拉手”礼,有时还会出现在不同辈分之间,这是说明晚辈儿非常尊敬长辈儿,长辈儿也非常疼爱小辈儿,从而表示出双方感情非常亲切的意思。不过如果是弟媳妇和大姑子见面,那就必须得行“蹲安”或“摸鬓礼”,而不能用“双拉手”礼了。

到了晚晴时期,随着西方文化开始融入我国,“相抱”、“亲面”、“握手”这些外来礼仪,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清人之间,不论男女的那种,以半蹲半跪的请安姿势逐渐消失了。但“请安”作为一种礼节和家庭规矩,在满族人家中,却依然流行,只不过,它更多的是变成了一种问候,这个“请安”,相当于“问安”,那意思是:“我这儿向您问好儿了。”与此同时,请安这个词儿,也纳入老北京土话之列。平时,老北京人见了面,往往都要来上怎么一句“某某爷,(这里切记,要加上个称谓,不然会视为大不敬的!)好久不见了,我这儿给您请安了!”

您说这都跪安了,总得有个接安的回礼吧?好了,这接安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有双手、单手、点头、微视等几种。这些接安的方法,都是按照辈分和地位而决定的。受礼者除上级和家中尊长外,亲友长辈儿,或还半揖,或扶持行礼者之臂,平辈则同礼相还。比如,子女向父母请安,必须先叫阿玛、奶奶或者额娘,再行请安,父母只微视,低应,以表示知道了。侄辈向叔伯父母请安,叔伯父母接安是点头。外甥、表侄、族侄向舅父母、姑父母、姨夫母请安,就是单手接安。如果是远亲、远祖子弟,那么长者就要双手接安了。一般来说单手接安都是站着接的,双手接安的时候呢,要稍微弯腰,以表示谦虚客气。弟弟向兄长请安,兄长要双手接安。弟弟给兄长拜年、拜寿叩头的时候,兄长不能坐着,弟弟必须先请兄长坐下,再来行礼。弟弟稍加行礼,兄长就要马上搀扶弟弟起来,还说:请起。接安回礼中,还有种扭头礼,它就是当嫂子的年龄,小于小叔时,小叔子给嫂子请安时,嫂子脸要扭向一边,不能直视,即用扭头方法表示还礼。並说:兄弟请坐。

说到老北京人之间的见面礼,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我听到现在很多人讲,如“您吉祥”这句话,也是老北京人的见面打招呼时的一种方式,如两个人见面后,彼此之间会说到“爷,您吉祥”。其实准确的说,它不是老北京人之间传统打招呼的用语。这句话的出处据我所知,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的几位演员,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几位老艺术家,所主演的一部叫《太后吉祥》的喜剧电影。由于当时这部影片在北京上映后反响强烈,并且“吉祥”二字,还有一层“好彩头”的含义,所以里面儿的这句经典台词儿,也就从那时起,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流传开了。其实说到“吉祥”二字,在清朝时,它仅仅是在太监圈里流行的、一种彼此之间见面时的问候方式。后来内务府一些低级的官员,也会与当时的有些权利、地位的太监互道“吉祥”,从而以示亲近。但在皇帝、后妃、皇室成员、王公大臣、以至于平民百姓之间,是绝不会用下层太监之间的这种问候语的。所以说在北京,这个打招呼的“词儿”呢,就别再用了。

说到老北京的见面礼,那真的是太多、太复杂了,如子女向父母请安、还有弟兄、叔伯、叔侄、弟侄、外甥、表侄、叔媳、弟媳、侄媳、舅父母、姑父母、姨夫母、远亲、远祖子弟等等之间的请安,这里面儿的规矩和区别大了。请完安,还有各种各样的“接安”呢,这要是聊起来,那就没个完了,所以说,今儿个和您聊的,也只是些皮毛了。老舍先生是满族旗人的后代,他在自己未完成的遗作小说《正红旗下》里,就对当年老北京的各种见面礼,有过详细的描述。您要是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那好了,今儿个,就暂时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