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前身是产生在美国的因特网称作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又称ARPA网。它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信息处理处(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IPTO)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被认为是现今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

阿帕网原理(第一代互联网阿帕网)(1)

ARPA网实际上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两霸冷战持续升级,双方拼命扩充自己的核武库。为了保证自己能在核打击下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美国国防部决定研究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无数的节点组成,当若干节点被摧毁后,其它节点仍能相互通信。

1962年,约瑟夫·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加入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并成为其信息处理处(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IPTO)的首席执行官,他以网络概念的重要性说服了ARPA的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鲍勃·泰勒(Bob Taylor)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 Roberts)加入研究团队[1]。

几乎同时,1962年,前苏联的维克多·格卢什克夫(Viktor Glushkov)提出苏联计算机网(OGAS)项目,其目的是为苏联的计划经济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数据获取、计算机建模和指令性调度系统。OGAS有六个主要目标:(1)为国民经济优化的规划和管理建立统一理论数学模型;(2)建立统一的经济信息系统;(3)为规划和管理建立标准化和算法化的流程;(4)为解决经济问题建立数学模型;(5)设计并建立统一的国家计算机网络;(6)基于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专门的规划和管理系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苏联计划必须设计并建立统一的国家计算机网络,包括1个国家计算中心,200个地区计算中心和2万个基层计算中心 [1] 。

1964年,伊凡·沙日尔兰德(Ivan Sutherland)继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首席执行官,两年后的鲍勃·泰勒(Bob Taylor)上任,他在任职期间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的想法,并筹集资金启动试验。在鲍勃·泰勒的一再邀请下,日后成为“阿帕网之父”的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Roberts)出任信息处首席执行官。

1967年,劳伦斯·罗伯茨着手筹建“分布式网络”,1968年,罗伯茨提交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提出阿帕网的构想,目标是使“阿帕”的计算机达到互相连接以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根据该报告组建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就是著名的“阿帕网”,劳伦斯·罗伯茨也就自然成为“阿帕网之父”。

阿帕网于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由美国西海岸的四个节点构成,第一个节点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因为罗伯茨过去的麻省理工学院同事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教授(创造了用于网络信息交换的分组交换协议),正在该校主持网络研究。第二个节点选在斯坦福研究院(SRI),那里有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Engelbart)等一批计算机网络的先驱人物。此外,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犹他大学(UTAH)因都有计算机绘图研究方面的专家,而分别被选为第三和第四节点。

1970年,已具雏形的阿帕网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接入,同时阿帕网在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当时阿帕网只有四台主机联网运行,甚至连局域网(LAN)的技术也尚未出现。1971年,阿帕网扩充到15个节点,历经几年成功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接入网络。

由于阿帕网无法做到与其他类计算机网络交流,1973年春,文顿·瑟夫(Vinton Cerf)和鲍勃·康(Bob Kahn)开始研究如何将阿帕网和另外两个已有的网络相连接,尤其是连接卫星网络(SATNET)和基于夏威夷的分组业务的ALOHA网(ALOHANET),瑟夫设计了新的计算机交流协议,最后被称为传送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族(TCP/IP)。1975年7月,阿帕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此后阿帕网不再是实验性和独一无二的了,大量新的网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包括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CD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到1981年,阿帕网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

1982年中,阿帕网被停用原先的交流协议,NCP被禁用,只允许使用Cern的TCP/IP语言的网站交流。1983年1月1日,NCP成为历史,TCP/IP开始成为通用协议。同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和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1985年成为TCP/IP协议突破的一年,当时它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它放进了Sun公司的微系统工作站。当免费的在线服务和商业的在线服务兴起后,例如Prodigy、FidoNet、Usenet、Gopher等,当NSFNET成为互联网中枢后,民间阿帕网的重要性被大大减弱了。阿帕网系统在1989年被关闭,1990年正式退役。[2]

在最早期,用作接口机的Honeywell DDP516型小型机的内存只有12K,或许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联网实在是太初级了,传输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接受。但是阿帕网的四个节点及其连接,已经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其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利用分散控制结构,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剂,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等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2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阿帕网的诞生,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3]

鉴于Lawrence G.Roberts、Leonard Kleinrock、Vinton Cerf和Bob Kahn四人对互联网的奠基性重大贡献,美国工程院于2001年授予四人德雷珀奖,用于表彰四人在互联网发展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而,此四人都被称为互联网之父。德雷帕奖是授予工程学科领域的最高荣誉,不限于美国工程院院士,也不限国籍,但评选时必须是在世者。

(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阿帕网原理(第一代互联网阿帕网)(2)

(ARPA网的部分研发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星,包丛笑;五十年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12期。
  2. 百度百科:《ARPA网络》,https://baike.baidu.com/view/21436405.html。
  3. 百度百科:《阿帕网》,https://baike.baidu.com/view/1080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