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欢欣鼓舞的父母们,既感慨神兽终于归笼,又隐约有些担心孩子重回校园的状态:

不知道找到新教室没有?

跟新老师、新同学相处得怎样?

上课认真听了没?是不是又在画打仗?

午饭有没挑食?

发的新书有没有清点好带回来?

忐忑与矛盾,时不时在心头起伏一下。

要是有个机会,好好和孩子聊一下开学第一天的新鲜事就好了。

那家长们,可别错过了开学头几天的传统节目:包书皮。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1)

相信很多家长在开学头天晚上,已经着手进行了。

如果时间忙没顾上,也请父母们在这几天尽量抽出时间来,因为,你慢慢会发现,包书皮,真的不止于给几本书包上壳这么简单。

第一, 这是一个开学初期绝佳的亲子交流机会。

孩子从宽松的暑假一下回归到严谨的校园生活,新教室、新宿舍、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孩子们或许内心充斥着新鲜、惊奇、迷惑、不满、懈怠、抗拒等各种各样的感受。

孩子的小心思,在大人看来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大问题。如果能跟家人说一说,有经验的大人们开导一下,指点一下,说不定真就是小事一桩。而如果有一些不良现象的苗头(比如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那么家长也能借些多留意,多观察。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2)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氛围宽松的场合,一个孩子愿意打开话匣子的机会,听听孩子的开心事和烦心事,让孩子听一听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满心期待。

一起动手做一件事,你裁剪,我折书,两代人在相互信任中聊天、分享,增进感情。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3)

别不信,这种机会并不多(忙起来了没时间,专门谈心太刻意,孩子有戒心不肯多聊),有了就要抓住。

第二, 这是一个家长重视程度的态度展示。

难道不包书皮,就是不重视孩子、不重视学习、不重视老师吗?

单从这一件事情讲,当然是言重了。

但细节是魔鬼。

如果一个孩子开学了,新书不包书皮,文具缺这少那,该准备的服装和鞋子不合要求,要求上交的表格永远催不上来,集体活动不见人影,家庭作业书写潦草,各类打卡敷衍了事,你说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能有多高?

恐怕连孩子自己,看到其它同学,各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受到老师表扬,心里也不是滋味吧。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4)

而英国凯特王妃的母亲,从小对她们要求很高,不光学业要拔尖,日常表现也要优秀。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5)

据说她们同学的家长都有“心理阴影”,表示:绝对不希望自家孩子和卡罗尔(王妃母亲)的孩子在同班上学,因为他们聪明优秀,仿佛没有完成不了的作业。并且每天收拾的光彩照人,校服熨得整齐笔挺,衣服、手帕都绣着漂亮的花体名字,完美到让其他家长和学生都感到“绝望”。

可在这优秀的背后,是一位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巨大的长期努力。

如果我们连个书皮都懒得带孩子包,又谈什么成龙成凤呢?

第三, 这是一个学习的仪式,也是一个家风的传承。

现在包书皮已便捷很多,透明膜一贴,塑料壳一套,数量不多的话,一晚上就搞定了。

而在我读书那会,还要父亲特意积攒下挺刮的挂历纸,一张张仔细裁好,等新书发回来了。一本本按尺寸折好,用铅笔划好记号,用美工刀裁好,留出前后整齐划一的书边,再小心折好,把四个角粘好,最后用重物压平整,连封面上的折痕都是一道笔直的线。这样包出来的书,严丝合缝,翻动起来起来却是灵活自如。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6)

可惜,包一本书,要花费一两个小时。但我那时总觉得很高兴,因为开学的头几天晚上,父亲都得陪着我慢慢包书,我总忘不了他包好一本书后时得意的神情。这种复杂的包法,我一直到小学快毕业了才完全学会,但那种细致的态度倒是留在心里。

父亲也没有跟我说太多要爱惜书的说辞,可我就习惯了,不在书上乱写乱画,不随便折角,看完放进书柜里收好,更不肯轻易借书给人。

我中学时曾有一个聊得最来的好友,阅读极广,人和书亦是整洁无比。直到有一次去她家,看到她家书柜,一排排的经典,都用精致牛皮纸包着,书背上写着小楷体的书名,透露着一股干净利落的美,真是让人赞叹和喜欢。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7)

有时候,我觉得某种看似保守的传统动作,看似固定的仪式,就是一种习性的沉淀,一种家风的传承。

我们希望什么思想、什么品性深入到孩子的骨髓里,就会下意识的去教他们什么。

开学后让孩子多读这本书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8)

如果你希望孩子觉得书本重要,知识重要,那么就先教他好好爱书,好好读书,就请从这几天的包书皮示范起来。

#开学#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