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及地球上的万千生命物种,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能够大规模地威胁人类及其他生命物种的自然灾难,除了地球自身的火山喷发以外,就是小行星撞击了。因为地球时刻都在太阳系中穿行,运行轨道上经常有近地小天体光顾,这些小天体的运行速度都和地球差不多,每秒钟高达30公里左右,倘若质量较大的小天体撞击到地球上,就会出现较大灾难,6500万年前的恐龙据说就是这样被灭绝的,百余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也是小行星的“杰作”,落点附近有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扫平。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1)

北京时间9月27日7时14分,人类首次行星防御试验在距地球千万公里外实施,一架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探测器撞击了一颗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这次试验是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一部分。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2)

地球上有多家天文台依靠大型天文望远镜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了实时观测,撞击发生后,被撞的小行星系统亮度瞬间增加了10倍,达到了2.5视星等,并且可以明显看到撞击飞溅起的尘埃云以弧形向外扩散,而撞击产生的后续作用正在观测中。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3)

上图中移动的白点开始很小,后来变亮,就是探测器和小星星撞击时发生的情况。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4)

上下图都是撞击时刻的情景,很明显光线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5)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6)

​上图动画是撞击时刻的状态变化。

迪莫弗斯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中的一颗,直径约170米,和另一颗直径约780米的小行星互相绕行,这个双小行星系统发现于1996年,两者距离地球最近时也在千万公里外,是月亮与地球距离的数十倍,并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其最远的时候和地球的距离超过3亿公里。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7)

​这次撞击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测航天器动能撞击对于小行星轨道改变的幅度有多大?能否利用这种手段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从而在将来达到用动能撞击的方式迫使小行星远离地球,虽然从理论计算上,航天器对小行星的撞击可以小幅度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和状态,但是大部分小行星结构比较松散,上面的物质比较软,其本身的缓冲作用或能化解航天器的动能,因此需要试验加以验证。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8)

迪莫弗斯小行星表面状况

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轻微改变双小行星运行系统中的一颗的运行速度、方向,轨道等,来观察另一颗小行星在运行方面的变化,检验太空中天体间的引力状况及相互作用情况,这也是该次试验冠名以“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的原因。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9)

​此次美国宇航局选择的是一颗根本不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许是为了保险起见吧,其实这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来阻止其撞击地球的可行性,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首次实施的“行星防御试验”,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次试验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但距离技术成熟还为时尚早,不过目前人类科技已经具备拦截近地小行星的能力,比如这次的试验如果将探测器改成核弹,拦截能力无疑会大大增加。

人类观测到的类地行星撞击事件(人类首次进行了行星防御试验)(10)

​很多朋友也知道我国也有个“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计划,目的也是防御大质量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去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称我们将“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的轨道改变技术实验)。”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9月27日《美宇宙飞船成功撞击小行星 NASA官员:开启人类的新时代》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