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诗75句(每日一诗举头望明月)(1)

每日一首诗75句(每日一诗举头望明月)(2)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思念家乡

床:一说坐卧器具,一说井栏,一说胡床。

每日一首诗75句(每日一诗举头望明月)(3)

插图作者:罗瑞桐

每日一首诗75句(每日一诗举头望明月)(4)

李白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他用极度自然的口语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思乡。这是李白众多思乡作品中知名度和流传度最广的一首。用浅白的语言表达深厚的主题,普通人会走向流俗,而诗仙李白却能写成千古绝唱。这种能力,需要极大的天赋来支撑,李白实属天纵之才,非一般人所能为也。

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是每逢月圆倍思亲。李白自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在过去那种交通和信息都如此不便利的时代,谁在外漂泊不会思念故乡呢?李白虽飘逸如仙,也脱不尽凡人的情绪。事实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他写了很多思乡的诗,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故乡。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出门走进院子突然看到井栏前洒满了洁白的月光,乍一看以为是下了满地的白霜。从“疑”字我们可以推断,李白肯定是突然看到地上的月光,才会在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以为是白霜。他既然怀疑了是霜,那月光必然是照在户外的地上。这里的“床”作井栏来解似乎更恰当,而且古人看到井水便会想到故乡。诗人由起初以为是霜,到反应过来知道是月光,然后再由地上的月光转而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这都是一连串的思维惯性。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便又想到故乡的月亮,故乡的亲人。所以诗人又低头陷入了思乡的情绪里。这种情绪的转换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全是自然流入,极易打动人。在思念故乡,默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人人都可能成为了李白。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每日一首诗75句(每日一诗举头望明月)(5)

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刘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