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一直以来是有一个大国雄心的,是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国,并以南亚次大陆的大国身份自居,甚至“不结盟”这个词最早也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的,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国家,曾经还说过什么“孟买超越上海20年”的话,但最近两年印度精英稍微表现得正常了点。

最近印度媒体《印刷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自嘲“印度已经快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了”。

印度孟买和上海能比吗(曾称孟买超上海20年)(1)

这篇文章中主要以中印两国双边进出口为主线,对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即印度向中国出口低价值的原材料,从中国进口高价值工业产品,“类似于过去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关系,就好像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一样”,印度对华出口额仅有印度对华进口额的五分之一,从2014-2020年间,平均每年印度要从中国进口660亿美元的商品,包括机电设备,电子产品等;而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初级原材料,但价值只有约130亿美元,主要是矿石,石油等。

并且文章还认为:中印之间这种不平等的,“殖民与被殖民者”的双边贸易关系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是根本无力改变的。

印度孟买和上海能比吗(曾称孟买超上海20年)(2)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印度制造业的水平很低,并且无力在市场层面上面对来自中国制造业强有力的竞争,这使得本来就水平低下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印度制造业面临的现状雪上加霜。

后发国家发展制造业面对现有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成熟的制造业体系缺乏竞争力无法生存这个问题是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印度孟买和上海能比吗(曾称孟买超上海20年)(3)

当年年轻的美国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国内爆发了激烈的矛盾,以工业为主的北方,认为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应该提高关税,使美元升值保护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的地位,免于被英法等先发国家完善的制造业直接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扼杀;而以农业,初级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南方,则主张去除关税壁垒,贬值美元,这样利于出口。双方的矛盾可谓相当激烈,甚至南方还表示要从美国独立出去,最终发展成了南北战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说是经济落后但当时很多国企,军工企业也参与到了这个早期制造业发展之中,所以相比起同时期其他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们的制造业水平还不算差。而且另一方面,当年的克林顿总统可以说是“消极反华”的代表,也是他提出了所谓的“和平演变”,虽然嘴上还是提防中国,但行动上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转移。

印度孟买和上海能比吗(曾称孟买超上海20年)(4)

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建立完善制造业体系过程中占到的很多便宜,印度是没有的,甚至他们想获得很多制造业订单都得靠各种交易才能获得;比如说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度空军采购阵风战斗机一事,印度买的阵风平摊下来单价2亿美元接近,这背后就牵扯到了大量的附加条款,比如说达索公司要转让一部分初级航空器零部件的生产订单之类的;印度近年来还一直有消息要引进美军的F-16和F-18生产线也是类似的原因。

非常有趣的是,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尝试扶持一个新经济体取代中国制造的地位,按理来说印度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印度在地理上与中国相连,而且有超过13亿人口体量很大,领土面积也比较大,同时贸易极其依赖海陆,各方面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但是美国除了在特朗普任期的末尾与印度达成了一些所谓的“合作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印度都是爱答不理,反倒是越南,成了美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例如TPP协定一直就有越南。之所以不选择印度,是因为印度的名声在国际上确实比较差,已经不是产业是否落后的问题,而是国家,国民性就很差。

印度孟买和上海能比吗(曾称孟买超上海20年)(5)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知道不同国家之间的外贸可能会加征关税,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没什么值得惊讶的,但是印度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商品流通,根据政策的不同也是要加征关税的!这在其他地方是无法想象的,可谓独具印度特色。

因为印度国内政治非常混乱,当年英国人走后,实际上印度也没有完成国家政治的建构,或者说尼赫鲁政府后期曾经试图改革,为了捞取改革所需要的政治资本甚至不惜对中国开战妄图以民族主义来凝聚国家,但当然是被我军威武之师打断了脊梁,尼赫鲁的改革也因此失败。时至今日,印度已经可以说是政令不出新德里,社会环境混乱,并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大规模地发展制造业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