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只老虎》在国内上映,电影海报里我又看见了我熟悉的影子——葛优葛大爷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1)


以前看葛大爷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完全就是图一乐,尤其贺岁喜剧,一家人过年凑一块看场电影简直不要太好。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重温电影,发现葛大爷不光把小人物演活了,几部电影还贯穿出一部国内社会发展史。以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大时代的变迁。

不见不散——在美华人的奋斗史(1998年)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2)


年轻时初看电影,以为只是叙述了葛优演的刘元和徐帆演的李清相遇相知的故事,中年时再看电影,方知刘元的不易。

80-90年代,出国热、下海热正影响那一代被压抑许久的中国人的思想,细想主人公刘元也正是赶在80年代出国热朝中走出去看世界那拨人的一位,国外经历了很多,见过了很多。什么都干,什么又都不专的刘元,用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睿智面对着漂泊异乡的种种困难。有影评说,刘元这个人物整天混日子“谋生”,没有正经工作,不靠谱的一个人。

我倒觉得人到中年不甘现状,抓住任何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大的靠谱。否则的话,没有刘元接下美国警察局的单子,李清的中文培训班的生意也不会越来越好。戏里,葛优有一本正经的演着“不靠谱”的刘元,极其严肃的说着“不靠谱”的话,面对着李清的“靠谱”,刘元总能用最睿智的方法把她忽悠晕了。戏外,葛优以特有的北京大爷的幽默对待每个人,戏里戏外他好像都是身边亲切的邻居大爷,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把人物演的接地气吧。

没完没了——我们第一个国庆黄金周(1999年)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3)


1999年我小学毕业,我国也开始了第一个黄金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商品房价格也随之上涨,记得我家在第二年就开始准备着手买房了。而在这一年的春节,冯氏喜剧的第三部《没完没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上映了,据说这片子故事情节是在某次饭局上,葛优被人说抠门,就是“葛朗台”,而这也是阮大伟的原型的由来。

葛优是不是“葛朗台”我不知道,但葛优在剧里的穿着打扮,和开的那辆车上的车身广告,实在是让经过那个年代的我太熟悉不过了。按剧里理发小妹说的“那辆被贴的跟花瓜一样的车”,车身上正是某陆经典的房产广告,据我妈说,那时候老爸看了片子,就去这个位于北京北四环外的小区问价格买房了,这也是我家改革开放后买的第一栋商品房。那时候几千块一平的房价现在已经接近10万一平,现在看来我家算是那种较早被植入广告影响的一拨人。

剧中主线就是傅彪饰演的阮大伟这个旅游公司的老板,欠着给他包车的司机韩东九万八千块钱不还,引出的一些列故事。那时候刚开始试行十一黄金周,老百姓休息的时间长了,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开始,国内基本是个旅游公司就挣钱,按现在的话说,这是站在风口的行业。那会我记得父母没事就带着我来个国内几日游,所以现在看来,阮大伟说没钱还韩冬还真是纯属欺负老实人。

葛优在剧里饰演的韩东,老实巴交的男人,穿着中年人经常穿的那种10块钱一件的短袖,拎着茶杯,勤勤恳恳的给抠门老板阮大伟包着车,这身打扮放现在大街上也是标准的普通老百姓的打扮,而葛优剧中不光穿着接地气,连老实人那种蔫坏演的都惟妙惟肖,一趟一趟给大伟叫上门服务,就说叫的那波吃的水平,那瓶“路易的,十三”加一块搁现在没个十万八万下不来。而葛优演的韩冬,在做完这一切的时候,还一脸严肃的说着,“该叫的都叫了,这会儿肯定得夸大伟懂事”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4)

路易的,十三


我想我要是做了这些“蔫坏”的事,早就得乐嗨了吧。

卡拉是条狗——老百姓自己的日子(2002年)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5)


去年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人到中年不如狗”,现在人到中年越发喜欢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应了这电影名字,还是越发怀念电影里展现的21世纪初普通百姓生活状态。如果前两部片子讲的是“梦想”和“亲情”的话,那么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生活”,纵观全片,感觉就是在看着父母那一辈人的日常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吵架拌嘴,外面世界风云与我无关,日子平平淡淡才是幸福。

葛优扮演一个叫“老二”的工人,他的生活就象是所有老百姓一样,在习以为常的平庸之中沿着生活的惯性滑动。老二每天在工厂和家庭之间奔波,从他的生活中我们看不到什么和梦想有关的举动或者狂热,因为对于一个已经人到中年的城市小市民来说,那些都是太远的东西。

不过即使是象老二这样的人,在他的生活中也必不可免地会留下一些企图挣脱的痕迹——老二虽然是个工人,但还是象所谓的有闲阶层一样养了条宠物狗。不过这条宠物狗从哪个方面看都差点意思,完全就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杂种狗。但这条名叫“卡拉”的杂种狗却是老二生活中全部欢乐的源泉,和每天都和他对着干的儿子亮亮相比,我们还真不好说他更喜欢哪一个。

剧中有两个场景记忆深刻,一是水壶,老二所在的工厂是传统的老国企,那时候还没有饮水机,想喝水得用暖瓶自己打,老二一个人拎着好几个水壶晃晃悠悠的走过来,这个场景不知在我老爸工作的工厂见到多少次,现在时代进步了,饮水机这种基本设备已经普及了,也很少有人再拿这么多水壶去打水了。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6)


二是钱,那时候发工资不像现在直接打到银行卡里,而是由出纳直接放到工资袋里发给工人,老二拿着发到的钱再签收。国内在1999年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2003年左右,差不多市场上是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混合着使用,所以老二拿到的工资也是混合的两套人民币,现在这个场景已经见不到了。

葛优在饰演的老二这个角色没有了前两部的幽默和蔫坏,有的只是一个被社会磨平了冲劲的中年男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拿了加班费默默收起来存成小金库,他也有自己的小想法——去修车摊打气,2毛钱的打气费,掏出来100块让人家找。但其实更多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妻子对孩子对这个家的责任。所以有什么压力,有什么不高兴自己都默默忍下来。

正因如此,当老二知道自己媳妇把狗溜丢的时候,只敢蔫蔫的骑车跑到公共厕所里发顿脾气,在自己媳妇说没钱办不了狗证的时候,一声不吭拿起马桶坐垫去修,最后发现什么办法都被媳妇否了,救不了卡拉的时候才终于发脾气躺床上说“这个家里谁听过我的啊!”

当时看到这我也想不明白老二为什么要救卡拉,后来杨丽也问了老二同样的话,老二莞尔一笑说道“平时都是我想着法儿逗别人笑,只有它是想办法逗我笑”真是心酸啊,那会觉得男人到中年真会这样?

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才发现有时候人到中年或许活的真不如狗。

写在最后——感谢葛大爷给了我这份对于曾经美好的回忆

想写写电影里的两个镜头,每个镜头都是份回忆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7)

《没完没了》里有个镜头,是韩冬和小芸坐在香山鬼见愁缆车下,看着北京城的风景,说着小时候的故事,这个场景看的真的很舒服,小时候我家也是住在北京西山脚下,没事的时候就和朋友爬到山顶,那时候没什么建筑,天空也很蓝,站在山顶能看到好远,我们也在找自己的家在哪,那里又开始建新的楼房了,坐在山顶吹着风,感觉实在太好了。十几年过后,再看这部电影,顺着葛大爷的视角看过去,又想起了小时候,耳边好像还是能听到山中的风声。

葛优最经典的几部电影(葛优小人物的塑造)(8)

同样是《没完没了》镜头随即照到的夕阳下的街景。很凑巧也是1999年的某个夏天,我暑假玩完回家,发现一抹夕阳照在写字台旁边的墙上,周围的一切感觉都是金灿灿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自己一直呆呆的看到夕阳下山。

后来毕业搬家直到工作,越来越忙,需要关注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时间去发呆欣赏夕阳了。工作后的某一天,重新看《没完没了》发现了这一幕,发现这一幕好美,甚至想是不是1999年的那个呆呆看着夕阳的孩子,是不是当时也觉得好美呢?

最后,谢谢能有这个机会写这篇文章,能让我在这一片天地去回忆过往,也谢谢葛大爷,给了我这么多能忆起曾经的电影。好的电影不需要华丽的服装,夸张的表情,默默的讲述符合大众生活的就是好电影。

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曾经的孩子”,能在电影里找到失去的曾经

谢谢!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图片来源网络,出处请看水印,如有侵权通知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