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在中国困难之际多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中国度过了许多的困难。如抗战时期,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由于日本的疯狂围剿,只能暂时躲到苏联境内,休养生息等待反攻的时机。期间苏联不仅没有拒绝这批抗联战士的入境,还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1)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上的国家大部分不承认共产党执政的中国,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而且为了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贷款,给新中国注入了一道新鲜的活力,让中国有了外援才从艰难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因此我们中国一直称苏联为老大哥,中苏关系进入到了一个蜜月期。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2)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不太擅长处理国际关系,全面否定了斯大林,因此与内部加盟国、东欧国家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他非常注重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对中国领导人毛主席也十分尊重。中国则积极响应苏联,在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紧张的关系中,给予了苏联坚定的支持。中苏关系又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3)

赫鲁晓夫早年间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出身不是很好,性格粗鲁又爱酗酒。所以当他稍微喝点酒时,就经常闹出了许多尴尬的笑话。说话经常不过脑子,说出来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口无遮拦,毫无逻辑可言,因此中苏关系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赫鲁晓夫的粗鄙言语导致的。

为了在冷战中不落在美国的下风,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但当时卫星还处于刚刚研发状态,不能用于通信。因此无线电通讯还是主要的军事通信技术,无线电波分长波、短波两种。相比于短波通信,长波通信具有绕过障碍、穿透能力强、信号稳定、传输距离远等优势,非常适合指挥中心与海军舰艇之间的通信联络。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4)

苏联海军在苏联本土附近的长波通信,因为距离短,所以沟通没有任何的问题。但如果苏联的远洋潜艇在中南太平洋一带活动时,由于距离本土过于遥远,海军基地无法与潜艇实现长波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赫鲁晓夫向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南海建立岸基长波电台的建议,用于军事通信,由中苏双方一同管理。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5)

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毛主席心里明白,长波电台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很容易遭到敌国的袭击和攻击。任何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都不可能允许自己的领土上,建设他国的军事设施。这样等于自己的主权被别人侵犯了。

赫鲁晓夫虽然觉得被拒绝了,很不好受,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算了,于是不久又向中国提出共同建立一支联合舰队的想法。

人民解放军不畏惧世界上任何一支敢于挑衅中国的国家。但海军一直是我国军种的最大短板。当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公然将它的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而我国当时没有一艘可以与之抗衡的舰队,因此只能暂时搁置解放台湾的想法。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6)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中国向苏联求助,希望老大哥能帮助中国建造核潜艇,甚至建立一支较为强大的海军舰队。赫鲁晓夫闻之大喜,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建立联合舰队的好时机,中国不会拒绝,顺便还能把长波电台建立在中国境内的事情也给解决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向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发出了指示,要求中国答应苏联的这些要求。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7)

尤金收到莫斯科的指示,迅速见到了中国主要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等,传达了苏联的最高指示。但毛主席还是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这些建议。他认为如果按照苏联的做法,那么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这是毛主席及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赫鲁晓夫收到了从北京传回来的消息后,乘坐专机飞到了北京,与毛主席在中南海举行了会谈。一开始两国和谈的氛围还算融洽,但后来赫鲁晓夫的咄咄逼人,火药味越来越浓重,最后不欢而散,两国关系一开始只是表露于书面上的吵架,后来变成了直接的武装冲突,最后中苏关系彻底决裂。

中苏交恶结束(中苏交恶的导火索)(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