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成功举办了“民间戏剧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送上了一份丰富的民间文化大餐。据了解,参加本次活动表演的有贵阳市贵安新区二湾河村地戏班、铜仁市印江县秦氏傩堂戏班、贵阳市花溪区盖冗村花灯班。他们分别表演了地戏、傩堂戏、花灯戏部分剧目。

地戏是指主要流行于贵州清镇、平坝、安顺、镇宁、普安、郎岱、兴义、长顺等二十多个县(市),以及贵阳市郊区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剧种,它属于傩戏的一种——军傩。演出剧目主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说唐全传》、《丁西征西》、《仁贵征东》、《楚汉相争》、《反唐演义》、《全本岳传》等。

民间戏剧联谊交流活动(民间戏剧进校园)(1)

二湾河村地戏班表演

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流行地域较广、涉及民族众多的民间戏剧。因多在主人家的堂屋表演而得名,又被称作傩愿戏、傩坛戏、脸壳子戏。演出剧目主要有《开路将军》、《梁山土地》、《开山猛将》、《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安安送米》、《开洞》等。

民间戏剧联谊交流活动(民间戏剧进校园)(2)

印江县秦氏坛班傩堂戏表演

花灯戏属于民间戏曲的一种,由民间流传的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各地的花灯戏中,舞蹈是最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演出剧目主要有《柳荫记》、《杀狗劝妻》、《开财门》、《七妹与蛇郎》、《三孝堂》、《三访亲》、《补缸》、《拜年》等。

民间戏剧联谊交流活动(民间戏剧进校园)(3)

贵阳市花溪区盖冗村花灯戏班表演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不仅让在校大学生切身体味到了贵州民间戏剧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平台。

作者: 安晓 编辑: 郭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