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旦角唱腔特点 衰派老生及生角表演艺术(1)

衰派老生是指什么?

衰派老生是秦腔艺术中的奇葩,这个行当是由二黄学习而得的,最早出名的戏有‘走雪’,‘卖画劈门’,‘机房训子’等,这些戏至今仍然是秦腔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后来毛金荣以一出‘烙碗计’给这个行当打造了又一个经典,他也以这出戏把秦腔衰派老生行当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代表人物

毛金荣是西安市灞桥毛河湾人,1896年出生。由于早年丧父,小金荣自幼以乞讨为生,饱受艰难。到了民国2年的时候,秦腔名花脸李金鸣在灞桥新筑镇开办秦腔班社秦中社,为了糊口,毛金荣就参加了这个班社,学习秦腔须生艺术。

进入秦中社的毛金荣由于天赋聪慧,训练刻苦,加上一副得天独厚的嗓子,所以很受李金鸣的器重,由于乔老先生教授得法,李金鸣见多识广,一年过后,毛金荣在灞桥镇初次登台就连续主演了三天两晚,一时观者如潮,由此一颗秦腔巨星冉冉升起。

秦腔老生表演艺术如何?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戏曲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表示严肃端庄之意。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嗓或大嗓)。按照传统,老生基本上都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虽作“黑三”)。另外还有灰色(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门名词叫“黪三”,或“苍三”。还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白三”。还有一种不分绺、整片遮严满口的胡子,术语为“满”,如黑满、白满、黪满。但按照戏曲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或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属于“末”行或“外”行应工),只有戴黑三的,才算是真正的老生。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这些区别了。

演戏就是表演人物,不同的人物,就要有不同的演法,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做工老生”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就是老生的脚步为例:《清风亭》的张元秀《四进士》的宋世杰,都是白胡子老头。但是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穿戴不同,处境不同,所以,他们出场时的脚步就完全不一样了。

程派旦角唱腔特点 衰派老生及生角表演艺术(2)

《清风亭》的张元秀,是个打草鞋、磨豆腐的劳动人民,在戏里表白他的年龄,是七十三岁,他出场时穿紫花老斗衣。出场的锣鼓是“小锣抽头”打上,走动时两腿要弯,腰要弓,有点驼背。因为,他长年的劳动,生活又不好,所以,才有这样走路的姿态。他的脚步,要给观众一种健康、朴实的感觉。

《四进士》宋士杰,是个开店的老人。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生活比较悠闲。他出场时间穿褶子。锣鼓是“小锣冒儿头”打上。走动时,两腿微有点弯,腰微有点弓,因为,他从前在衙门里当差,如今是退职在家开店,生活比较稳定。所以,他走路的姿态,就跟劳动人民的张元秀不同。他的脚步要给观众一种悠闲、潇洒的印象。就是同一个人物,在同一出戏里,也不是从始至终都是一样的脚步和姿态。

譬如:《清风亭》的张元秀,他在《清风亭》之前,虽然,也拿着拐棍,因为,他身体和心情都还好,所以,这支拐棍对他来说就不起什么作用。走路的姿势,就比较稳健。但是到了《清风亭》之后,唯一的儿子叫人家认走了。他老婆又天天吵闹跟他要儿子,他自己也因为思念张继宝,忧郁成疾,生活困苦。他的那支拐棍,就有作用了。他要靠它走路,成了这个老头的第三条腿。走路时,腿更弯了,腰更弓了。而且走路起来,头部要有点微微的摆动。使观众感到这个老头儿是贫病交加,走路都有点走不动了。

所以,就是同一个人物,在同一出戏里,也要根据他的处境、年龄、心情的变化,改变他走路的神态,人物才能演活。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亦名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动作性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时比较安稳沉着,故称安工老生。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宫,《文昭关》的伍子胥,《辕门斩子》的杨延昭,《逍遥津》的汉献帝,《乌盆记》的刘世昌,《卧龙吊孝》的诸葛亮等,都属于唱工老生。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例如《夜审潘洪》的寇准,《十道本》的褚遂良,《审头剌汤》的陆炳等,都属于这一类。做工老生又称“衰派”老生,以表演为主。衰派老生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徐策跑城》的徐策,《铁莲花》的刘子忠,《四进士》的宋士杰等,故名衰派。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而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放,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故称“衰派”。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春秋笔》的张恩、《九更天》的马义等,都属于这一类。其实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是侧重以表演为主,比较科学、准确。唱工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程派旦角唱腔特点 衰派老生及生角表演艺术(3)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短打两类。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长靠指铠甲,身穿铠甲,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指兵器。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军山》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下河东》的呼延寿亭,《镇潭州》的岳飞等,都属于靠把老生应工。至于《打登州》的秦琼,《太平桥》的史敬思等,则属于短打武老生(又称箭衣武老生)戏。

按照表演侧重点来划分行当及其剧目,为的是便于演员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表演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目。但是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更不宜于机械呆板地加以分类。有很多戏都是唱做并重,文武兼备的。绝大多数的做工戏,只是唱的少一点。唱工戏也必须表演人物,不能一味傻唱,只是说这出戏主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人。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截然划分清楚。例如《定军山》是很有代表性的靠把老生戏,但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又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所以虽然是靠把老生戏,但比起一般唱工老生能工巧匠,难度还要大。因此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还有按照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来划分的方法,其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和箭氅老生。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戴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例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的范围更广一些,一般扮演各种不同品级的官员,头上戴着乌纱帽,身上穿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四进士》的毛朋等。还有一种是穿“官衣”、戴纱帽的,如《群英会》的鲁肃,《清官册》的寇准,《打严嵩》的邹应龙,《玉堂春》的红袍潘必正、蓝袍刘秉义等,包括穿八卦衣的诸葛亮,也划入这一类。还有一种是褶子老生,这类角色最多,因为褶子是便服,穿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击鼓骂曹》的祢衡(文人),《捉放曹》的陈宫(卸任官员),《问樵闹府》的范仲禹和《马前泼水》的朱买臣(落魄文人),《春香闹学》的陈最良(教书塾师)等。范仲禹和朱买臣一类角色生活困苦,服装朴素,所以又名贫生或苦条子老生。还有箭氅老生,又名箭衣老生,就是身穿箭衣,有时外面罩着氅或马褂之类的角色,戏里不一定有武打,但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是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属于这一类等。

红生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最早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京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米喜子、王鸿寿、李洪春、林树森等人。其艺术特点为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的秀气,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的粗猛,独具一格,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

程派旦角唱腔特点 衰派老生及生角表演艺术(4)

在老生这一行里,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装划分的一些种类,红生,还有就是"末"和"外"行当合并起来的角色,现在叫作里子老生,是扮演比较次要一点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孙杵臼,《捉放曹》的吕伯奢等。另外还这样的情况,人物内心是惊怕而表面又要装出镇静,这就更难掌握。因为,过于镇静了观众就看不出惊怕了,过于惊怕,观众又看不出镇静了,这样的表情是更难掌握的。好的表演既要使观众能看到人物内心的惊怕,又要使观众看到人物表面上的镇静

所以,演员要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又要掌握熟练的表演技巧。这就需要不乱的勤学苦练,刻苦钻研。要注意继承,多看优秀演员的表演,又要善于创造,根据自己对人物的体会,不断的提高表现人物的能力。

表演艺术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造就不能发展。所以,我认为:继承和创造对一个演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